《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3篇

时间:2022-09-01 16: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3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3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3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 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有很需要 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老师态度认真, 更不乏幽默风趣, 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 联系实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本质进行探究。

 4.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 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 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在老 师的教导下, 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 题, 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 学着去理性思考, 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 的一面。

 因此, 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辩 证法, 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 则。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 收获挺大的。

 马克 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而且更进一 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 用。

 同时, 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 思考生活的方式, 在大学 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

 理解马克思主义, 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 事物, 认清事实本质, 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 分析能力以及辩别 能力。

 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 认清当 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时, 深入浅出, 语言幽默, 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 这种 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 并学会了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 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 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 生活中给予指导, 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 素质, 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 平及理论水平, 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课, 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 更加坚定了为社会 主义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 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是极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 大量文献典籍,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 不公在马克

 思所处的时代, 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当作为中国共 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 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 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 推进到新的阶段, 并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 马克思 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 继承与创新;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才能更好的 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 法。

 第一,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 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理论、 立场、 观点和方法,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在改造客观世 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去认识、 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 把个别的观点和 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实用主义的方法, 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 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 然后根据主 观需要决定取舍, 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 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 论, 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这两种态度和方法, 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 原则, 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

 总之,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 运用。

 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马克思主 义的坚定信念, 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 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

 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 坚 定信念的人们。

 中国青年运动 80 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 一切有理 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同人民紧密结合, 为祖国奉献青春期, 才能有大作为。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 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 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

 体体现。

 第二,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分析、 解决问题 的能力, 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 客观地 正视思想文化、 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 坚持提倡先 进文化、 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

 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 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 才能使人明荣知 耻, 民挥其“导向”作用。

 胡锦涛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 要 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这 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 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的体现, 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

 第三,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 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 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 家融个起来, 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 努力学习班, 提高警惕本领 。

 早在 1939 年, 毛泽东就说过, 我们队伍 里边有一 种恐慌, 不是经济恐慌, 也不是政治恐慌, 而是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实 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 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2022 年春期 国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

 “学习行为表现” 和 “大作业”试卷一 答案

 “学习行为表现”

 小论文:青年当树立与中国梦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2 20 0 分)

 每个青年当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努力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对中国政法大学建校 5 65 周年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青年、全国高校广大师生、全国广大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美好祝愿,向全国政法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 2 2 班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上,对大家树立远大的志向表示肯定。他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又是一年“五四”时,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符号。每年的这一天,不仅是青年人自己的节日盛会,也是纪念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的日子。就在五四青年节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并送上美好祝 愿,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爱,也彰显出党和国家对青年所寄予的殷切期

 望和责任重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其蕴含的深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事实为证。回望过往,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始终响应党的号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 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不忘初心,庚续前进。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作为在无数革命先辈牺牲和奉献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广大青年来说,纪念五四运动的最好行动自然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 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综观当下,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

 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对此,习总书记就指出,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无庸置疑,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于此,每个青年当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 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努力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始。于我们广大青年而言,正确成长和奋斗就是要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是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二是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 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三是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于此,才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大作业”试卷一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

 结合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 15 分)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小马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

 .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获得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 15 分)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具有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 1.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局限性是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即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与感性认识不同,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可分割、相互渗透。

 . 2. 从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人们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可以说完成了,又可以说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 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说它“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

2022 年春期 国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

 “学习行为表现” 和 “大作业”试卷一 答案

 “学习行为表现”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2 20 0 分)

 电影《长津湖》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二年,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朝鲜处于生死存亡、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党中央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事迹

 电影看完以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帧帧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画面浮向在我眼前,让我再次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用他们的鲜血筑建的。

 电影开始,跟随镜头来到伍千里(吴京饰)的家乡,伍千里作为七连团长带领刚打完胜仗的战士回家探亲,在和父母见完面后,当晚收到紧急通知停止探亲,外出打仗,年迈的父母只能目送孩儿,希望他胜利归来。为了不要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跨过“鸭绿江”,伍千里带领一百多名战士奔赴朝鲜战场。由于美军飞机不停的在山间巡视,我们的军队火车被发现后不得不转移阵地,保护电台、背起装备徒步前行。在前进的过 程中,中国士兵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忍饥挨饿,在严寒的冰雪天气中纹丝不动,随时观察美军的飞机,及时隐蔽,最终把电台送往前线阵营并抵达战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伍千里带领百名士兵徒步

 前进到达战场时,为了躲蔽美国的巡查飞机,他们在前后无草无树无山遮挡的情况下,躺在一堆石头上面,假装"尸休"躺在上面纹丝不动。美国人的两架飞机不停的在上方飞行巡视,由于没有发现敌人,他们为了一己之乐,便在他们以为是“尸体”的地方投放炸弹。此时,伍千里眼看着身边的战士被炸死,内心十分难受,但为了以少保多不被全军覆没,安全 抵达战场,战士们遵守纪律,只能默认忍受。

 另一个是最后的场景,在美国军队误以为是敌人时,他们走近一看,竟然是冻死在山上潜伏的中国士兵。当我看到那一个个被冻僵的士兵端着步枪趴在雪地上时,在忍受着零下 0 40 多度的严寒天气下,他们甘愿化成冰雕,也丝毫不愿退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全部来自烈士们对于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因为他们相信中国一定会胜利。正如电影中美军首领所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打败他们”。

 如今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但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是那些先辈们用甘于奉献、无 所畏惧的勇气,抛头颅、洒热血替我们打下的。就像影片中毛主席所说:“这仗真不想打,但为了未来百年的发展,这仗不得不打。打的一拳来,免的百拳来。”所以,那些为了保卫祖国未来拼死战斗的战士,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国家繁荣昌盛,在祖国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勿忘过去,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用我们的决心和努力献出自己力量,维护祖国美好的未来。

 “大作业”试卷一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

 结合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 15 分)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所谓实践第一,理 由就在这里。

 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 15 分)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具有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 1.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局限性是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与感性认识不同,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可分割、相互 渗透。

 . 2. 从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人们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可以说完成了,又可以说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说它“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实践是向前推移 、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

 能够完成。”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谓具体的认识,就是说主观认识总是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认识; ; 所谓历史的认识,就是说主观认识总是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认识。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行为表现 马克思主义 概论 基本原理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