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9篇

时间:2022-09-02 19: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9篇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1新西部NEWWEST2018年08月下旬刊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杨涛(湖北省国防科工办湖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9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9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新西部 NEW WEST 2018 年 08 月下旬刊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J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杨 涛(湖北省国防科工办 湖北武汉 430071)【摘 要】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习近平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探索过程;中国实践“一个幽灵 ,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党宣言》开篇如此说。1848 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震惊了世界,震动了整个欧洲的旧势力,冲破了欧洲资本主义笼罩的迷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的大地上上演了一出宏大的剧目,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道路。至此,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共产主义的信仰深入人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过程1、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的初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大工业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18世纪初,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欧洲工人三大政治运动 ,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 , 使科学理论的诞生具备了必要的社会前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身参加了革命斗争实践,并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1917 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突破,开辟了一条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的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3、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的高潮二战后到 50 年代中期,广大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风起云涌,人民民主力量日益壮大,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新国家。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4、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的低谷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走向低潮。20 世纪末的苏东剧变,猛烈地冲击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国家由 15 国减为 5 国,世界共产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西方国家的共产党有的自动解散,有的迫于压力或其他原因改变了党的名称 ;亚非拉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在国际上,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有许多人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悲观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如石破天惊,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正是这条改革之路,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没有让关心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人们失望,不仅成功抵御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巨大威胁和严峻挑战,而且继续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就。尤其在 21 世纪初,当世界资本主义普遍遭遇危机陷入困境的时刻,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风破浪,继续前进,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展现在世人面前。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设计了“三步走”的战万方数据

 新西部 NEW WEST 2018 年 08 月下旬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丨 J2略规划,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风景这边独好——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9 大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的蓝图。中国共产党无愧于时代 , 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进入新境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提出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时代”标志着党和国家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2、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深刻揭示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3、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一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4、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规律,为实现“两个一白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安排。5、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已经日益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发展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为人类的发展提出解决中国方案。6、提出了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7、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 5000 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 ;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新篇章。【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毛 泽 东 选 集 . 第 1 卷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1991.[3]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时 的 讲 话 . http://dwdx.xmu.edu.cn/04/b9/c127a1209/page.htm.[4]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作者简介】杨 涛(1970.1—),湖北仙桃人,中南财大毕业,本科,研究方向 :党的建设 .的到了海上,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当下全球性问题已经席卷而来,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望能成为治愈全球性“疾病”的有效“药方”,“药方”已经提供,现在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去熬药治病了。世界好,中国才会好,这项源自中国的方案必定会给世界送去最实用的解决之道。2、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中国的发展理念,历来追求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盛开,也就是说中国这只醒来的狮子,是只不会伤害其他人的可爱的、聪明的狮子。强大起来的中国,只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祝福、红利,不会带来战争、侵略等威胁。中国已经在做了,中国派去联合国的维和队伍,中国为需要帮助的地区派去的医疗援助队伍 ;当前的中国正在打脱贫战,处于全球第一的人口数量的中国,如果完成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工作,一方面会为世界减负,另一方面,会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案。中国已经承担起了大国的使命,为世界更美好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参考文献】[1] 王帆 .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作者简介】李关新 (1994.7—) 女,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接第 8 页)万方数据

篇二: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云南省委党校 《创造》 杂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

 建国以来,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

 党和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发展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 并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 使其具有中国特色, 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有效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内涵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关键。

 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实践观之前, 西方许多哲学家已对“实践”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 但都没能对“实践” 进行科学定义, 也没够正确认识实践活动对于主客观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观点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对于实践这一概念的探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实践与马克思不同。亚里士多德将人看作实践的主体, 在当时实践的主体实际上是古希腊的公民。

 他将实践同人的活动目的相联系, 认为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这个目的主要是道德范畴里的“善”。

 他把实践看作为一种没有结束的运动, 即实践是处在于实现目标的途中的活动。[1] 亚里士多德将“善” 看作人们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 故而实践成为一种道德伦理上的行为。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实践哲学虽然坚持主体性原则,但依然没有将实践拉出伦理的范围。

 而黑格尔更是将实践看做一种精神上的抽象活动, 是理念实现的一个过程, 而不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相较于之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 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理解有很大进步。

 费尔巴哈把实践的阐述发展到唯物主义, 虽然他将实践视作人消极被动的活动, 但将实践从抽象概念中剥离出来, 看到了实践存在的客观性。

 但是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同样有许多局限, 比如看到了客观性却忽视了实践的能动性, 将实践看作是消极直观的活动, 没能意识到实践对于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也并非一开始就看到了实践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在转向唯物主义之后, 一度将实践看做是“社会革命” 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忽视了劳动生产的重要性。

 但马克思最终在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的科学概念,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内涵(1)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 当人学会使用工具改变客观存在以获取所需资料时, 就已经把自己同没有意识的动物相区别, 因此实践也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靠自然界提供基本资料而生活, 必须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实践使人和自然发生联系, 形成自然关系。

 正是由于实践, 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羊 静▲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作者简介:

 羊静,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56

 2019.11? 第 301开始学会使用工具, 随之从自然界中分离形成人类社会。

 因此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赋予人作为人的特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费尔巴哈眼中消极被动的人,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

 人首先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在生存过程中必须依赖自然, 但同时人的社会属性同样重要, 人们改造世界的同时会同身边的人结成多种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成了人与人相区别的标准。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相关联, 也就和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性的机械唯物主义以及把人的本质归于意识的唯心主义理清了关系。实践是社会形成的前提, 而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给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是最基础的实践形式。

 人们想要生存, 满足衣食住行是基本条件, 这决定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首要性和重要性。

 生产活动不仅生产出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 是人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活动, 同时还生产出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这是人的本质确定的前提, 人的本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确定。社会在实践中形成, 只有在物质生产这一实践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 才能为政治生活实践、 精神生活实践创造环境, 社会生活各种领域才能得以形成。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实践不断加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遇到许多的难题, 使人们加深对世界的探索, 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同时实践也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工具和经验, 不断推动社会的变迁。(2)

 实践决定认识首先,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来源, 是人们认识形成的关键。

 实践是我们直接经验的来源,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知都来自于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获取了对外界的最直观的认识, 并在反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基本规律。

 人们想要按头脑中已有的蓝图改造客观世界, 就必须对客观世界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因此实践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想要打造理想中的世界, 便要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并总结世界的客观规律以供实践遵循。同时,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 为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使认识得以发展。其次,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新中国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早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提出了在实践中判断认识的真理性。

 人们只有在作用于外部世界时遵循已有的认知, 才能通过实践的结果判断思维的真理性, 实践的最终结果和预期想的一致, 那么认识便具有真理性, 相反则是谬误。

 实践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是唯一但并非固定不变, 在客观世界中,实践的主客体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各种历史条件的变动使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最后, 实践和认识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一切从当前的客观现实出发, 要把客观实在作为行动的立足点。

 在社会历史条件下, 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都要从实际即客观规律出发,从我们对客观世界科学全面的认识出发, 才能达到实践预期的结果。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党的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简要地说,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完整的表述,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路线是我们的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党和人民行动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党和人民的前进道路和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党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 《实践论》 中, 毛泽东具体分析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对思想路线进行过阐述。

 在之后, 我们党也在实践中一直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945 年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概念第一次做出符合真理的系统界定。

 经过延安整风运动以及党的七大, 党的思想路线得以形成,▲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057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创造》 杂志是我党之后思想路线得以丰富发展的前提。实事求是这一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观内涵,“实事” 即一切外部存在的客观事物, “是” 指的是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律性, “求” 有着探索的含义。“实事求是” 就是在实践即人主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时, 主动积极地探索事物存在的规律性, 获取对世界的准确认识, 从而遵循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充分地体现了实践观的内涵, 是在革命的过程中运用实践观的科学成果。在分析我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邓小平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思想路线的内涵, 增添了“解放思想”这一概念, 对其做出了更加完整科学的概括。

 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之后, 国家情况混乱, 党内情况复杂, 不及时调整思想路线, 便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引, 党的工作也就难以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 强调“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并重新恢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了进行概括, 指出: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3] 邓小平增添了“解放思想” 这一概念, 将其纳入思想路线的内涵之中, 将其浓缩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党的思想路线,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理论。

 “解放思想” 即要求我们的认识和存在统一, 主客观一致, 只有思想解放了, 才能做到坚持、 运用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求我们不断从当今国情、 世情出发。

 马克思主义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万能理论, 而是与时俱进的真理。

 我们要在分析具体历史情况的基础上坚持真理的引导, 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来思考、 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党的各种工作都要以这个实际为基础, 不能否认这个客观国情。

 “理论联系实践” 是认识与行动的统一, 基于具体阶段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是能够指引我们行动的真理, 理论要在实践的前提下完善自身内容, 实践要依靠理论的指引才能进行。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基础和核心环节, 认识的真理性只能在实践中去求证, 实践也是检验党的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践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是引导党和人民前进的强大力量, 正是一直以来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科学路线的指引, 不断与时俱进, 党和人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2.“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实践观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适应国内外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20 世纪 90年代, 苏联瓦解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苏联的解体究其原因在于党内腐败、 脱离群众以及理想信念的混乱, 苏联解体的悲剧使我们党时刻提高警惕。

 除此之外, 世界形势亦在不断发展改变, 给党和国家送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

 世界格局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扭转,我们必须立足于新的世情, 及时抓住机遇,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党所处的历史地位, 担负的历史责任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党执政治国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要求。

 同时, 我国进入“三步走” 战略的第三步, 前两步的完成使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 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共存。“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就是在具体分析国内外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后, 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 党所处的具体环境是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结合国内外新的形势, 解答了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从各个方面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党的理论以及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遵循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时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党在探索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是党在坚持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的统一以及执政党对▲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058

 2019.11? 第 301群众实践的先导性基础上, 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观及共产党先进性原理。[4]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我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 产生的新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正确地看待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面对我国实际情况新形势所提出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对实践观的丰富, 从我国当时发展现状出发规划重要发展战略, 为我国当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个国家的发展观对于国家的强大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运用了以人为本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的主角永远是人民群众, 我国具体发展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人民群众。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

 我们党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 经济发展居于发展的首要地位, 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前提。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靠谁发展” 和“为谁发展” 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宗旨。[5] “为了人”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从始至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行动的立足点, 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无论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一切的工作都离不开人民群众。

 发展的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人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的途径。

 协调发展即现代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每个领域相互配合。

 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 而全面协调发展则是在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基础上, 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共同发展。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践观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所产生的思想结...

篇三: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探析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结合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经验。“吃透理论” 与“搞清实际” 并重是结合的基点, 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结合的关键点,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结合的切入点,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合的终结点。

 十七大报告指出: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 加快实现现代化、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的过程, 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邓小平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吃了 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江泽民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 80 年最基本的经验; 十七大把这种结合总结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宝贵经验。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落实到结合上。

 结合的实质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只有结合,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才能得到发挥,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得到坚持和巩固。

 一、 结合的基点:

 “吃透理论” 与“搞清实际” 并重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它是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正如列宁所指出: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 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 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 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方面要使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要推动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 “结合” 本身是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统一。

 人的活动的辩证法也就是实践的辩证法或社会的辩证法, 它是人这一

 主体有意识的社会化行为, 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 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则是自然界自在运动的辩证法, 它是一种无意识、 无目的的自发运动过程, 在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自发运动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理论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但是始终离不开蕴含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之中的客观事物辩证法。

 所谓“吃透理论” 和“搞清实际”, 就是要求达到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吃透理论” 与“搞清实际” 之所以是并重的,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现实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之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 而且也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 马克思主义按其本性而言, 要求指向当下的现实生活。

 它根植于当代的社会生活之中, 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 从这个时代中获得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它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上实现自己和扩展自己。

 因此,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教条, 绝不是从外部来规定社会生活的僵硬的意识形态, 它丝毫没有那种超乎生活、 超乎历史的神圣光环, 它与社会生活始终血肉相连。

 最后,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向当下的社会生活, 而且还指向人类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现实主义的, 而且是理想主义的, 它把新世界的建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点, 就是既要着眼于 “吃透理论”,更要立足于“搞清实际”。

 因为, 只有在“搞清实际” 的前提下“吃透理论”, 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开辟新境界, 达到新高度。

 二、 结合的关键点: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本历史条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在矛盾、 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人运动。

 从理论上来说,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高度发展, 随着阶级关系的日益明朗化, 随着社会运动和阶级斗争之经济根源的逐渐显露, 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趋于成熟; 从实践上来说, 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 整个社会生活的异化以及尖锐的阶级对立, 都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契合了历史的需要, 不仅作为科学的理论和学说, 而且作为使整个无产阶级行动起来的自我意识, 作为建设新世界和创造未来的实践纲

 领, 参与到新的历史过程之中”。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传播绝不是偶然的, 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思想背景和历史条件的, 它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同各种错误倾向、 思潮的斗争中逐步孕育、 发展的。

 近代的中国, 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帝国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中国社会内部固有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成为世界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是这一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准备了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夺取无产阶级政权时期, 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得到新的运用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 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再度结合形成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总书记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

 “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们由此不难发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并在中国得以传播、 发展、 壮大, 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科学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在于它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是以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前提的。

 同一粒种子, 放在不同的土壤里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马克思主义这颗真理种子, 放在中国这片土壤里结成了中国化的果实——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经验的结晶, 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这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其最基本的底蕴, 又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丰富的内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形态下的延续。

 三、 结合的切入点: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 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 就必须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所谓实际问题就是在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暴露和提出的具体问题, 和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新任务。

 中国实际问题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人点, 首先是因为中国实际问题是凝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涉及的两大要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剂。

 中国实际问题的发现, 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要弄清中国实际问题, 就要弄清产生问题的客观环境即实际状况。

 实际问题就像磁石一样,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吸引到一起, 为实现对称性、 匹配性结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因为中国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处理就是两大要素的结合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面对横亘在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征途中的实际问题, 不仅没法回避, 而且不解决就无法推进革命事业。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 方法来解剖面临的实际问题, 弄清问题的性质、 产生条件和过程等, 结合已有经验,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是因为实际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实际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 “可以避免主观主义的影响,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同时, 实际问题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基本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就可以更好地动员、 组织广大人民群众, 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去, 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大军”。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切入点的实际问题, 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在其列, 只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运动(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矛盾才算在其列。

 纵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 实际问题的提出往往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接二连三地遭到挫折或失败的新情况, 会迫使人们思考, 寻找新的出路, 这样实际问题就产生了。

 比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我们采取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外国经验, 结果导致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上海工人三次起义的失败。

  失败的挫折, 使中国共产党和革命者不得不怀疑以中心城市起义掀起革命高潮的可行性, 不得不提出探索新的道路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 彭湃、 方志敏等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农民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做法就是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正确探索。

 二是在实践中直接暴露出来的, 不需要概括的现实问题。

 这类实际问题一般具有直观性、 不可回避性和单一性,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各层次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比如, 进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就是我国最新的现实问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地区发展越来越不不平衡; 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三农’ 问题和贫困问题; 严重影响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的腐败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生态问题。”

 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领域不断拓展。

 正是在此背景下,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才具有战略性、 前瞻性和科学性。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 实际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和得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就借着这些载体不断得到发展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 结合的终结点:

 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 思想之中。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对旧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 科学分析后紧紧抓住“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殖民地” 这一根本的社会性质, 科学地阐明了民主革命的对象、 任务、 动力、 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 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党明确指出, 中国当时正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 需要一段时间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在党的“八大” 明确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后, 毛泽东根据实际国情, 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等同于社会主义建成, 应该把社会主义分成“建立” 和“建成” 两个阶段。

 然而, 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难度相对就大多了。

 毛泽东在结合中超越了历史阶段, 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全局性的错误。

 可见, “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 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历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接力棒” 交给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全面总结历史经验, 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 对中国的国情的认识, 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 准确地、 牢固地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把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伟大理论, 并强调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分析, 认定中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生产力还很不发达, 其发展也不平衡的阶段, 在理论上以它为基石和逻辑出发点, 构建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宏伟大厦。” 在实践中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路线、 方针、 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 初步...

篇四: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学刊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ISSN 1674-7089,CN 32-1802/C

  《阅江学刊》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 作者:

 周显信,唐诗源 DOI:

 10.13878/j.cnki.yjxk.20210127.003 网络首发日期:

 2021-01-28 引用格式:

 周显信,唐诗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J/OL].阅江学刊. https://doi.org/10.13878/j.cnki.yjxk.20210127.003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第 1 期2021 年 1 月阅 江 学 刊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No. 1January 2021· 本刊特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周显信  唐诗源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维度来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三次创造性结合,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经验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勇于修正错误。

 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续写新时代结合的新篇章,善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自觉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高干部理论思维能力,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夯实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基本经验;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674⁃7089(2021)01⁃0005⁃12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百年探索”(19FKSB01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品格研究”(18MLB001)作者简介:

 周显信,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唐诗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成功之道。2018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坚定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①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指明5①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5 日。DOI:10.13878/j.cnki.yjxk.20210127.003

 网络首发时间:2021-01-28 10:29:3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802.C.20210127.1802.006.html

 阅江学刊:

 2021 年 第 1 期了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努力方向。    一、百年大党探索“结合”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来,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立足中华大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接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篇章,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一)毛泽东实现第一次结合,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1.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反对教条主义,“结合”思想初步形成。

 1925 年 12 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和对象,初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问题,孕育出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井冈山时期,他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

 1930 年 5 月,他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严厉批评当时党内讨论问题时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告诫党内同志:“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② 这标志着毛泽东结合思想的初步形成。发表“两论”著作,阐明“结合”的哲学基础。

 1937 年 7—8 月间,毛泽东发表了《矛盾论》《实践论》,厘清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两论”分别从认识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并对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在方法论上给予了明确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③总结建党以来历史经验,指明“结合”是党的历史任务。

 1938 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④ 1939 年 10 月 4 日,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全面地总结了 18 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经验,明确提出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根本要求。“结合”原则被写进《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升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意志。1945 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6①②③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5 日。《毛泽东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11-112 页。何建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八十周年》,《光明日报》,2017 年10 月 30 日。《毛泽东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534 页。

 周显信、唐诗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年探索与启示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 ① 在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2.开辟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道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求在城乡对社会的生产关系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1953 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具有中国特色。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的二重性,运用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

 他认为:“我们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就是运用从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过的赎买政策。” ③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道路。” ④3.提出“第二次结合”命题,开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河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影响。

 1956 年 4 月 4 日,毛泽东在主持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最后定稿会上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⑤ 毛泽东进行了“破题”和积极探索,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但是,由于国内外复杂的原因,导致毛泽东对八大确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在认识上发生了偏移,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引发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    (二)邓小平实现第二次结合,带领中华民族富起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⑥7①②③④⑤⑥《毛泽东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952 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704 页。《毛泽东文集》第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499 页。《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743-744 页。吴冷西:《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年,第 9-10 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5 日。

 阅江学刊:

 2021 年 第 1 期毛泽东的“最伟大的功绩”是实现了“结合”。

 邓小平认为,“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① 1981年 3 月 18 日,他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谈话时说道:“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 他还从反面告诫我们:“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③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他还说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他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 这是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提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

 1982 年 9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⑤发展“结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往往把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绝对对立起来,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不仅破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难题,而且为建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方向。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江泽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方法,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基本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强调要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紧密结合,...

篇五: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 11年第1期( 总第10 9 期)Jo u rn a l o f th eP a r tyS ch o o l o fC P CZ h e n g z h o uM u n icip B lC o m m itte eN o . 1。

 201 I( S u m 。

 10 9 )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分析焦石文(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河南新乡4 530 0 3)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可分为三个逻辑时期, 即继承探索期、 发展创新期和整合凝聚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都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 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对人的关切。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

 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证明。

 每一时期的指导方针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实践道路中图分类号:

 A 81l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1—67 0 1( 20 11)0 l一0 0 0 5—0 4近年来,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进行了持续的探索, 所关注的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方面, 包括经济、 政治、 人文等等。

 综合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的特点就会发现,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 最终都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即立足实践、 关注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就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动力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 而是现世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乃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它始终要关注现实、 关怀民生、 关切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是既成的, 也不会按照书本和伟人的设计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 它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在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中不断前进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当前的具体国情, 否则道路就会出现曲折, 人民群众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依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从逻辑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继承探索期、 发展创新期和整合凝聚期。一、 继承探索期: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模糊认识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 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即要搞清楚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又是什么。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指出: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11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后, 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把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些正确的认识也没有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 走了不少的弯路。可以说, 在全面改革开放以前, 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而, 在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继承与探索。

 所谓继承,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谓探索, 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 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成为直接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和收稿日期:

 2011—0l—10作者简介:

 焦石文( 19 7 6一). 男. 河南新乡人. 博士.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5万方数据

 焦石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恩格斯虽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设想, 但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别较大, 因此难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唯有领导人民探索前进。正是因为没有既定的道路可循, 这一探索过程相当艰辛, 其间出现了曲折乃至重大的失误,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给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对于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 可以总结为形成了一个重要认识、 坚持了一个科学思想、 坚定了一条正确道路。

 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一个科学思想, 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条正确道路, 就是进一步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首先看一个重要认识。

 新中国成立伊始, 一穷二白, 百废待举, 于是恢复生产并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成了第一要务, 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实际, 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正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直面和反思, 随着第一个5年计划的提前完成, 到19 57 年, 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 52年增长128 . 3%, 平均每年增长18 %, 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 52年提高1/3还多, 其中工人提高38 . 5%, 农民提高27 . 4 %口1。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问题的发源地。

 随着这一现实问题的逐步解决, 我们党也开始进行理论反思, 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初步认识就是这一反思的理论成果。19 56年党的八大指出, 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而“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

 。

 基于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

 遗憾的是, 这一正确认识很快被“极左” 思想所替代而未能贯彻执行, 但也给我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正是有了这一宝贵的经验教训, 19 8 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 才能重新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规范表述并贯彻执行。6其次看一个科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尽管遭受了很多挫折,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 只有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国家才有出路, 人们生活才能富强。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毛泽东曾说过,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 旗子立起了, 大家才有所指望, 才知所趋赴” 【4 】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曲折道路昭示, 我们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而不是僵硬的词句和教条, 一句话:

 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征, 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正如马克思所说,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州引。

 不论在什么时候, 脱离了社会现实, 忽视了现实的人及他们的生活, 社会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是用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哲学, 对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缺乏批判性的反思会丧失哲学本性, 而远离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旧o 。最后看一条正确道路。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告诉我们, 不能以唯书、 唯上的思维定势看待社会主义。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则必然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但是,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计的完全一样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稳步发展, 我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但自19 58 年开始则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

 具体来说, 就是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只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 未能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 犯了跨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正是出于对这一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 才坚定了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二、 发展创新期:

 对实践问题的再认识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局面, 尽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 但路该怎么走, 又走向哪里, 人们万方数据

 焦石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迷惑。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到底该走向何方, 这一重大问题不解决, 人民将会失去信心, 党将会失去信任。

 在这一历史时刻, 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 理性地分析并解决了这一时代难题, 中国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时期。

 在邓小平看来, 要解决以上难题,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 , 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如前所述, 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已经有了基本含义, 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又证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此并不完全相符。

 因此, 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则成为必要, 即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 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

 这一认识过程是从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的。

 19 7 8 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政治意义在于突破了“两个凡是”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理论意义在于重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作为理论的起点,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现实意义在于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尚不发达。

 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 党开始继续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探索。

 在十三大召开前夕, 邓小平专门指出:

 “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就是处在初级阶段, 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 【7 1依照这个思路, 我们党最终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准确把握住了国情。

 有了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 有了对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相关的理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正确认识中国所处的现实历史阶段, 即我们的社会主义依然是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的社会主义, 我们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必然要突破原来的思维方式, 改变社会主义必须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理念。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则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这样, 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也呼之欲出。

 基于上述一系列正确认识, 19 9 2邓小平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旧1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至此,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这一中国现实国情为基础, 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 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 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 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

 反思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不难发现, 所有理论的提出都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体现了关注现实、 关怀民生、 关切人的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 由此再一次昭示我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 整合凝聚期:

 世情、 国情的新变化与十五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十五大以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经济总量逐年攀升, 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产生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

 然而,21世纪以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能源危机、 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政治腐败、 社会不公、失业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我国的国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又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

 在这一时期, 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 计划经济因素与市场经济因素、 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还同时存在。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 此时的国情更具复杂性。

 因此,如何整合各种发展要素, 凝聚建设力量就成为这一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说, 这一时期的几大理论成果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 是主线,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方针,实现社会和谐是最终目标。

 梳理十五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可以发现, 这些成果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7万方数据

 焦石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对现实的关注、 对民生的关怀、 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体现得更加突出, 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更加紧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除了强调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外, 更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即“党的理论、 路线、 纲领、 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 政治、 文化利益” 一J。

 事实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一个时期, 不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建设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 建设的道路就会遭到挫折, 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

 因此,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成为贯穿于一时期所有工作的主线。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 是在立足社会现实, 应对世情、 国情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一步结合的最新成果, 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时刻提醒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基本国情,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川m J。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再一次体现了马克思主...

篇六: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林 师范 学 院 学 报1 9 9 1年 第3·4期论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与 中 国的 具 体 实 践 相结 合,张 建 华中 国 共 产党 的 七 十 年,是 党 日 益 发 展 壮 大 的 七 十 年,是 党 领 导和 团 结 全国 各 族 人 民 开创 历史新篇 章的 七 十年,同 时 也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遍真 理 与中 国 的 具 体 实际相结合,即 与中 国 革命和 建 设的实 践 相结合的 七 十 年。在 这个 结合的 艰 苦 历程 中,我 们 党 取 得了 伟 大 的胜利,也 出 现过 严 重 的 失 误;有成功的 经 验,也有 失 败的 教 训。一、马 克 思 主 义 的普 遍 真 理 与 中国革命 的具 体实 践 相 结 合19 4 1年5 月,在 建 党二 十 周 年即将 到 来 之际,毛 泽东 在 《 改造我 们的 学 习 》 一 文 中 精辟 地指出: “灾 难深 重 的中 华 民族,一 百 年 来,其优秀 人 物 奋 斗牺牲,前仆 后继一,摸 索 救国 救 民 的真理,是可歌可 泣 的。但 是 直 到 第 一 次世界大战 和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之后,才 找 到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这个 最好的 真理,作为 解 放 我 们 民族 的 最 好 的武 器,而 中 国 共 产 党则 是 拿 起 这个 武 器 的 倡导 者、宜 传 者 和 组织 者.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的 普 遍真 理 一 经和 中 国 革 命 的具 体 实践 相 结 合,就 使 中国 革命 的 面 目 为 之 一 新。

 ”① 这是 毛 泽东 对 中 国 革命 历 史 经 验的 最深刻、最 概 括 的 总 结。1 8 4 0 年 鸦片战 争 以 后,中 国逐 步沦为 半 殖民 地 半 封 建 社会。帝 国主 义列 强 操 纵 着 中 国 的经 济 和政 治.腐 败的封 建统 治 者 丧 权 辱 国,勾结 帝 国主义 残 酷 压 榨中国 人 民。国 家 日 益 贫 弱,社 会 战 乱 不 已,民族 灾难深 重,人 民 饥寒 交 迫.中国 人 民 进行过 无 数 次艰 苦 卓 绝 的斗 争,但由 于各种 原 因,包括 没 有 一 个先进 思想 武装 的 先进阶级 的 政 党 来 领 导这个 最重 要 的原 因,致使 这 些斗 争都 失 败 了。十 月 革 命 一声 炮 响,给 中 国送 来 了 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在 列 宁 领导 的 共 产 国 际 帮助 下,经 过1 9 1 9年 的五 四 运 动,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 同 我 国工 人运 动相 结合,在 1 9 2 1 年 诞 生 了 中国 共 产党。从 此,在 中 国 共产 党 领 导 下,中 国 革命沿着 马列主 义 的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 实 际 相 结 合的曲折 道 路 不 断前 进。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 指 导 下,我们党 确 定 了 从 社 会主 义到 共 产 主义 的 奋斗 目 标,制 定了经过 新 民主 主 义 进 入 社 会 主义 的 革 命 纲 领。毛 泽 东 指出: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整个 中 国 革命运 动,是包括 民主主义 革 命 和 社会主 义 革 命 两 个 阶 段在内的 全部 革命 运动;这 是两个 性质 不 同的革 命 过 程,只有 完 成 了 前 一 个 革命 沮 程 才 有 可能 去 完 成 后 一 个 革 命 过 程。

 ”② 前 者 是后 者的“必 要准备”,后者 是 前者 的“必 然趋 势”。他 又 指出: “共 产 党 是有 现 在 的纲 领 和将 来 的纲 领,或最 低纲领 和 最 高 纲 领两部分的。在 现 在,新 民主义,在将 来,社 会主 义,这 是 有 机 构 成 的两部 分,而 为 整 个 共 产 主义 思 想体 系 所 指 导 的.峋 为 了 实 现 党 的 纲 领,党 领导 全国 各 族 人 民 克 服 了重重 困 难,批 判 了 形形 色色 的 机会 主 义和 主观主 义,沿 着农村包围城 市 的 唯 一 正确 的新 民 主 主 义革 命 道 路,终 于 推 翻 了帝 国主 义、封 建 主义、官僚 资 本 主 义的 反动 统 治,取 得了 新 民主主义 革命的 胜 利,开创 了中 国历 史 的 新 纪 元。新 中 国 诞 生 后,党 领导 人 民召开 各 级 人 民 代 表大会 和 建 立 各级 人 民 政 府;肃 清 反 动 残余力量,战 胜 帝 国主 义 的封锁、破 坏和 侵略;医 治战 争 创 伤,恢 复 国 民 经 济,完 成 全 国 土地 改 革.在 政治上经 济 上一 切应有 的 条 件 基 本具 备 之后,及 时实行 从 新 民主主 义 向社 会 主义 的 革 命 转 变。党采 取 了 符 合 中 国 特点 的步 骤和 措 施,不 失时机地创造性地 实 现 了对 个 体 农 业、手 工业 和 资 本 主义工 商 业 的 社 会 主义 改造,消 灭 了剥 削 制度 和剥 削 阶 级,全面确立 社会主 义 制 度。实 现 了“我 国.11.

 几 千 年 来 最 深 刻、最伟大的社 会 变 革。确在 长 期 的革命 斗 争中 形 成 的毛泽 东 思 想,是马列 主义 的 普 遍真 理 与 中 国 革 命 具 体 实 践相结合的产物,是 被 实 践 证 明了 的关 于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正 确 的 理 论原则 和 经 验 总 结,是 中 国 共产 党 人 集体 智慧的结 晶。毛 泽 东 正 是 实 践这 种 结 合 的光 辉典范。“他 提 出的 关 于 新 民主 主 义 革命、社会主 义 革命 的理论、路 线、方 针 和 原 则,他在 政治、经 济、文 化、军 事、外 交 和 党 的建 设 方 面所 做 出 的 不 朽 贡 献,他 对 社 会 主义 建 设一 系 列重 大 问 题提出的 正 确 思想,都 是对 马 克 思列 宁 主义 的 丰 富 和 发 展,都 是 我 们 宝 贵的 精神 财富。

 ”⑧二、马克 思主义的 普 遍 真 理 与建 设有中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 义 相 结 合1 956年,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胜利,为 全 面 进 行 社 会主义 建 设 开 辟 了 道 路,全国 各族 人民 进 发出 空 前 未 有的 建设 热情,期 盼 着 社会 主 义 社 会早 日 建 成.然 而,由 于 我们 对 社会 主 义 建 设 规 律和 社 会 主义 社 会 主要 矛盾 的认 识,经历了 曲 折 反 复的 过 程.在相当长 的 时 间 里,在“左”的 思想指 导 下,我 们 党曾 经 犯 过一 些 严 重 错 误,特 别 是出 现 过“文 化 大 革命”那样的错 误。这 些 错 误 既不 符 合 马 列主 义、毛 泽东 思 想,也 不 符 合中 国 实际,给 社 会主 义 事 业 造 成严重损 失。十 一届三 中 全会 以 来,党 领导 人 民 完 整 准 确地 掌握 马列 主义、毛泽 东 思 想 的科 学 体 系,解放 思 想,实事 求 是,拨 乱 反正,以 彻底 唯物主 义 者的大 无畏 精 神纠 正了 自身 的 错 误,澄 清 了 被 林彪、“四 人 帮”两 个 反 革 命 集 团 搅 乱 了的 理 论是非,把 党 和 国 家 工 作 的 重 点 转移 到 以 经 济 建设 为中 心 的 现 代 化建 设上 来。在深刻 认 识 和 掌握 中 国 的 国 情,认真 总 结 社会主 义 建 设 正反两 方 面经验 的 基础 上,逐 步 形 成 了 党 在 社会 主 义 初级阶段 的 基 本 路 线,找 到 了 建 设有 中 国 特 色 的社 会 主义道 路。毛泽 东 逝世 后, “邓 小 平同 志是 捍 卫、坚 持 和 发展马列主 义、毛 泽 东 思 想 的 杰 出 代 表。

 ”⑥ 这是 当 之 无 愧的 评价。邓 小 平 提出的关 于 建 设 有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主义 的理论、路 线、方针 和 政 策,标 志 着 我们党 对 社会 主 义 建 设规 律 的 认识 有 了一个 新 的 飞 跃;标 志 着我 国 社会 主义 事 业 的 发展和社 会 主义 制 度 的 完善进 入 了 一 个新 的 历 史 时 期;也 标 志 着党 在把 马列 主义 的普 遍真 理 与中 国 的 具 体 实 际 相 结合中 达到 的新 水 平。邓 小平 精 辟 地 指 出: “我 们多次重 申,要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坚 持走 社 会 主义道 路。但 是,马 克思 主义 必 须 是同 中 国 的 实 际 相 结合的 马 克思主义,社 会 主义 必 须 是 切 合 中 国 实 际 的 有 中 国 特色的社会主 义。’ 心 “搞 社 会 主 义,一 定要遵循 辩 证 唯 物 主 义和 历史唯物主 义,也就 是 毛 泽 东同志 概括 的实事求 是,或者说 一 切 从实 际 出 发 的原 则.叼 这 就 是 说,在 中国 搞 社会 主 义,必 须 具有 中 国 特 色,必 须 以 马 克 思主义 作 为指 导 思 想,即 实行 马克 思主义 的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 的实 际 相结 合。邓 小平 关 于 以经 济建 设 为中 心、坚 持 四 项 基 本 原则 和 改 革 开放 的 论述;关 于 加 强社会 主义 精神 文 明 建 设和 反 对 资产 阶级 自由化 的 论 述;关 于“一 国两 制”、和 平统 一 祖 国 的论述;关 于国 际 战 略 格 局和 建 立 国 际 经 济 政治 新 秩 序的 论 述,都 是 在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对马列 主义、毛 泽东 思 想 的应 用、丰富 和 发 展。中 国 共 产 党 已 经 走 过 了七 十 年的 光 辉 历程。她作为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领导核 心,今 后 的 责任 更加 重 大,目 标 更 加 宏 伟。江 泽民指出: “当 代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的 庄 严 使 命 是:坚 持党 的 基 本 路线,团 结 和 带 领 全 国各 族 人 民,沿着 建 设有中 国 特 色 的社 会主义 道 路,自 立 更 生,艰 苦创 业,把我 国 建 设 成 为 富 强、民 主、文 叽 的社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国 家.’ , ⑧ 这 一 庄严 使 命 的 要 旨 是:把 我 国 建设 成 为有 中 国 特 色 的社会主 义现 代化 国家。要 完 成这 一 庄 严 使命,其指 导 思 想 只 能 是 马列主义、毛 泽 东 思想.党的 十 三 届七 中 全会 在 总 结 贯彻 执行 党 的 基 本 路 线 经 验 的 基础 上,又 提出 了 建设 有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的 十 二 条原则,使 我 们 党 对 社 会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规 律 的认 识 更加 深刻。党 的 基 本·1 2。

 路 线 和这 十 二条 原则,总 起来 说,就是 要 在 马克 思主 义 指 导下,通过 社会 主 义 制 度的 自 我 完 善和 发 展,建设有 中 国 特 色的 社 会 主义 的 经 济、政 治、文 化,以 适应 和 促 进 社 会生 产 力 的 不 断 发展和 社 会 的 全 面 进步,实 现 社 会 主 义 的 现 代 化.`三、马 克思主 义的 普遍真 理与 中 国 的具 体实 际相 结 合的经验 教 训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 的 具 体 实 际 相结 合 的 经 验教 训是很 多 的,本 文将它 概 括为以 下 三个 方 面:首先,中国的 革命 和 建 设 事 业,必 须 始 终 坚 持 中 国 共 产党 的 正 确领导.七 十 年里,我们党 领 导全国 各 族 人 民 为 中 国社 会 的 进 步,总起 来 说,做 了 三件 大 事: “第 一,完 成 了反 帝 反封 建 的新民 主主 义 革 命 任 务,结 束 了中 国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历 史;第 二,消灭了 剥削 制 度 和 剥削 阶 级,确 立 了 社 会主 义 制 度;第 三,开 创 了 建 设有中 国 特 色 的社会 主义 的道路,逐 步 实 现 社 会 主义现 代 化,这 件事 情 还正 在 做。

 ’ , 。这 三 件 大 事 使 中 国发 生 了翻天 覆地的变 化:中 华 民族 以 崭新的 姿 态屹立 于 世界 民族之 林,中 国 人 民 当家 做 了主 人,真正 掌 握 了 自 己的 命 运,国 家 统 一和 各 民 族 的大 团 结 日 益 巩固 和 发 展,改 变 了 旧 中 国 贫 穷落 后 的 面 貌,初步实现 了 国 家的 繁 荣 昌盛。这三 件 大事,正 是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导 下,在 马列 主义、毛 泽东 思 想 指 导 下进 行 并 取 得 胜 利的。我们党 是用 马 列主 义、毛 泽 东 思 想武 装 起 来 的,实 事求 是,密 切 联 系 群 众,坚持 无 产阶级 专政,坚持 社 会 主 义 道 路,坚 持 独立 自 主、自 立 更 生,富 有 革命创造 精 神,为中 国 各 族 人 民 的 根 本利 益 不 断 奋 斗并 做 出 最 大牺牲 的 无 产 阶 级 政 党。党的 领导是 中国 的革命 和 建设事 业 取得 胜利的根 本 保 证 — 这是 中 国 近 现 代 史作出 的 无 可 辩驳 的 结论.因此,任 何 取 消和、削 弱 党的 领 导 的言 论 和 行动 都是错 误 的,都 是 违背 历 史发 展 的 客 观规 律,违 反广 大 人 民群 众的 愿 望、要 求 和 根本 利益的。其 次,实 现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的 具 体 实 际 相 结合的关键 在 于: “深 刻 认识 和 掌握 马克 思主 义,深 刻 认识 和 掌 握 中 国 的 国 情,并把 两 者 正 确 地 统一 于 革命 和 建设 的 实 践 之中。

 ”。马 克 思主 义 是 全世 界 无 产阶 级 的 斗 争实践 经验 的总 结,是 人 类优 秀文 化成 果 的 继 承和 发展,是 关 于 自 然、社 会和 思维 发 展 的 最 一 般规律 的 科 学,是共 产 主义世界观最 完整 的 理 论 形 态,是最 正 确 最 革 命的 科学 思想 的 结 晶。因 此,它就 成 为 无产 阶 级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界 的 锐 利 思 想武 器.我们所 说的 马克 思 主义 的普 遍 真 理,指的 就是从 革 命实 践 中 总 结 出 来,又 经过 革 命 实 践反 复检 验 的具有 普 遍 指 导 意 义 的 基 本原 理。根据这个 道理,也 可 以 说,我 们 事 业 的 胜 利是在马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原 理 指 导 下 取得 的,或 者 说,是应 用马 克 思主 义 的 立 场、观 点 和方 法 解决中 国实 际问题的 结果。我 们党 的 历 史告 诉我们,只 有把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 的 具 体 实际 相结 合,科学 地总结 自 己 的 经 验,确 定 符 合中 国 特 点的前进道 路 和 战略策 略,才 能 使我 们 的事 业 不 断取 得 胜利。实 现 这 个 结合的 关 键 问题,包括 不 可分割的 两 个 方 面:第 一,掌 握马 克思主 义,最 ...

篇七: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2018年第5期(2018年5月)

 No.5 2018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实践关系问题过程中,对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问题的关键,即我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及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并得到发展的,马克思用这些理论阐述了各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也成为社会发展史的论述基础。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1.社会主义形成依据马克思理论主要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方面进行了着重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用来解释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解体就有很强的说服力,也看到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实践是对的。马克思理论强调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在稳固的生产力发展之上,这样才能最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促使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国家长治久安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社会主义发展得出的结论,即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在有一定基础水平上,而这个基础水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就应用列宁的一些超前思想,与资本主义形成了一种赶超的思潮,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缺少很多优势,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发展。在发展后期,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固守旧思想和旧制度,生产力由于过快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逐渐开始出现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现象,而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开始稳固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拉开了一定的发展差距,社会主义国家此时的根基因为前期的过快发展,没有得到稳固,很快就瓦解的了,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中国在确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就致力于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特色路线,并在此期间不断进行调整、巩固和发展,努力解决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生产力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使生产力能够稳固、快速地发展。因此,虽然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初期很是落后,但在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在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就奠定了扎实稳固的根基,这为今后的发展起了一个好头,而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生产力是影响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思想理念,同时,还证实了列宁认为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下,能够得到与资本主义相同情况下的经济发展实力 [2] 。以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虽然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在实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一些理论和政策在马克思理论中是没有的,并不能完全依照其指导的理论来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路线,这并不是说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体现了我国的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按照马克思所设定的社会主义标准实现的,但基本能够符合其理论的核心精神,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特别的,但仍属于社会主义。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原则,如共同富裕、无产阶级领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原则 [3]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欧洲社会情况总结出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但其中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研究制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因其具有的特殊性使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改进,以期找到最适合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其所研究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收稿日期:2018-04-21作者简介:张晓洁(1982—),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宗教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8.05.006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当代中国实践论析张晓洁(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115)摘

 要:从认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其真理性与当代现实即是单独体又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对当代中国来说,很难将两者分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社会现状的认识是探究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当代中国实践的关键所在,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巨大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创新与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应用结合的研究及其必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当代中国;实践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8)05-0012-02万方数据

 哲学法学研究132018年第5期(2018年5月)

 No.5 2018状况,也正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所实践到的。现在,我国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的代表,我国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理解和深入应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提出适合社会发展现状的社会主义方针政策,并且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地深入和扩展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其他指导思想,如毛泽东主席思想,这也是指导我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和思想,还有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思路,这些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邓小平理论认为,有时候经典作家的理论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状况时,并不能完全给当前实践指明方向,这就需要在充分认识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继承和发展。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创新发展社会主义。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总之,无论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既有区别,又不可分离,根据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特点,总结经验,赋予社会主义新生命。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当代实践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当代实践中有了很多的创造性发展,如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在中国主体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香港地区原来属于资本主义制度,我国对这个特殊地区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但都由一个中央政府管辖。在中国实行这样两种制度并不冲突,在香港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也是统一归属于中央政府,这就是在中国这样特殊国情下制定的社会主义方针政策。这样的方针政策实行的前提条件一定是国家统一,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实践。根据香港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有利于实现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中,体现出我国对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把握的信心,以及足够的综合国力,这一切都源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一定会取得伟大成果。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能真切地体会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带来的丰硕成果,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美好生活。在马列主义思想中,社会主义终将战胜一切,能促进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带动社会进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当代实践过程中来看,正在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的发展,因此,中国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脱颖而出 [4] 。一国两制战略的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也给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政策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灵活性,跳出马克思主义的固有思想,能够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一些经典的符合实际发展状况的思想,摒弃了固有思维中那些不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充分的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精华思想,创造性提出更具有拓展性的思想。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能运用好这些真理的精髓,并沿着光明的方向前进。三、结语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发展状况与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中国在走一条符合现代发展现状的社会主义路线,通过实践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当代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关系来看,则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正确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因此正确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实践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重要的,也是需要未来继续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参考文献:[1]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2]平章起,宁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3]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朱荣英.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Analysis of the Truth of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racticeZhang Xiaojie

  (Party school of Fuya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Fuyang 236115, China)Abstract: Seen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t theory, its truthfulness and contemporary reality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while they each can be referred to as a separate body. Especially for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diff i cult to separate the two;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truthfulness of Marxism and its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m truthfulnes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Marxism; truthfulness; contemporary China; practice[责任编辑:刘艳萍]万方数据

篇八: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只有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才

  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这本身就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六十年来, 中国共产党人为把马克思主义结合于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作了长期的努力, 经历了 曲折、 反复的实践过程。

 其中,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铁的事实证明:

 任何成功, 都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原则的结果; 任何失败, 又是违反这一原则所受到的必然惩罚。

 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历程, 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对我们在今后的革命和建设中, 防止重犯历史性的错误,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 如何

  在这样的国家里领导工人阶级进行革命,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向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 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 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实事求是地去摸索解决。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 有个先天不足的弱点, 就是在理论准

  备和国情研究都不够的情况下, 客观形势已经迫使党要在面对帝国主义、 封建军阀的强大压力下开展工人运动。

 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三年初工人运动的高潮, 终于在代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利益的军阀势力镇压下遭到失败, 转入低潮。

 这就教育了全党:

 在一个经济、 政治、 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不能单靠工人力量进行革命。

 因而,在一九二三年党的“三大” 上, 作出了与国民党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议。

 这个决议的实施, 扩大了党的影响, 团结了 广大的工农群众, 发展了党的力量, 推动了 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

 不少共产党人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 1 体实践相结合了。

 从此不少中国共产党人如李大钊、 陈独秀、 李达、 蔡和森、 瞿秋白、 任弼时等更加紧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宣传, 写了大量的文章。

 同时, 又有不少共产党人开始对中国的国情, 特别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进行了 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如邓中夏、 毛泽东、 周恩来、 恽代英、 彭湃等同志深入工农运动, 对中国社会的性质、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以及革命的领导等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深刻分析。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要把马列主义的原理运用到中国的实际中去, 探索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答案。

 于是, 不少共产党人提出了工人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和保持党的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指出了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封建军阀是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

 这些标志着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初步结合的正确观点, 集中地反映在一九二五年一月党的“四大” 所通过的历史文件中。

 但是, 这个时候, 我们党内对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上, 产生了 严重分歧。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 既违背

 了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的后期占据了党中央的统治地位, 终于使我们党付出了惨痛的血的代价, 也未能挽救大革命失败的命运。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这一经验教训时指出:

 那时党还处在幼年时期, “没有经验, 对革命缺乏深刻的认识, 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分析是很深刻的。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尽管可以找出很多条, 但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大革命失败后, 党很快总结了 失败的教训, 纠正了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 又开始了 新的战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 在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 秋 2 收起义、 广州起义等如火如荼的武装暴动中, 创立了 工农红军, 开辟了武装斗争的新局面。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方志敏、 贺龙、 刘志丹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的胜利和失败, 使中国共产党人懂得光有武装斗争而无根据地是不行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进军井冈山, 及时地把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在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 树起了第一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旗。

 朱德、 陈毅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的剩余部队, 经过艰苦转战, 举行湘南起义, 也有了创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 接着在鄂豫皖、 闽浙赣、 湘鄂西、 湘鄂赣等广大地区, 相继建立了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

 这是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并且终于找到了中国特有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

 同时,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刘少奇等同志又用马列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革命的道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和探讨。

 毛泽东同志说:

 在这个阶段, 我们党“更多地领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更多地学会了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 因而, 革命力量发展了 , 红军力量壮大了, 党的领导加强了 , 白区的党恢复并且发展了 , 星星之火即将发展为燎原之势。

 但是, 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使我们党在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进程中, 多次发生了左倾错误, 其共同特点, 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脱节。

 最突出的就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 全然不顾中国革命的特点, 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字句, 原封不动地照抄外国革命经验, 形成了一条从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无所不包的完整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使党在艰苦环境中积累起来的革命力量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白区的党损失 94. 6%, 苏区的红军损失了 90%。

 3

  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是很好的反面教员, 它教训了我们党:

 空喊马列主义口号, 照搬别国经验是不行的, 中国革命要胜利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于是, 在党和红军最困难最危机的时刻, 全党觉悟了 , 撤销了王明一伙的领导职务。

 毛泽东同志等重新参加了 党和红军的领导工作。

 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从此, 我们党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上来。

 红军长征胜利, 党中央到达陕北, 我们党才有条件冷静下来系统地、 全面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 刘少奇等许多领导同志做了 深刻的理论上的研究, 发表了 许多重要著作。

 一九三八年十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

 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 一九三九年七月, 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的讲演中, 更对党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 作出了简单明确的科学概括:

 “我们要使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 。

 抗日战争时期的整风运动, 是对全党进行的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 中心的问题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教育全党党员和干部要善于应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现状的研究中, 对中国的经济、 政治、 军事、 文化等问题给予马列主义的理论说明。

 整风学习使广大党员进一步认清了 马列主义与左倾教条主义的根本区别, 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达到了 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 行动上的一致。

 毛泽东同志说:

 只有到这个时候, 我们党才“真正找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 。

 这是我们党自成立到延安整风的二十二年来, 努力奋斗的胜利成果。

 早在一九四一年, 刘少奇同志在华中党校第一次把马列主义 4 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称为毛泽东思想, 并且同时下了 严格的定义, 指出它“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长期革命斗争中之继续发展, 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 一九四五年, 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 《修改党章的报告》 中又进一步指出:

 “毛泽东思想,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 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 “七大” 通过的党章也作了严格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

 刘少奇同志的论述和“七大” 党章的规定, 说明了两层意思:

 第一, 毛泽东思想, 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而是全党流血牺牲所得来的智慧的结晶; 第二, 毛泽东思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东西, 而只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

 它的唯一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它确有自己的科学体系, 但这体系就是加添了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当时所以把这体系命名为毛泽东思想, 只是因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确实是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做的最好、贡献最大。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作了精致的分析, 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提出了 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根据; 他首先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特别是他总结了 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经验, 提出了 一整套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 战术, 创造性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 此外, 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 如何开展敌人统治区的地下斗争, 如何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如何使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等方面, 他也和周恩来、 刘少奇以及其他同志一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有这些, 都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集体创作的党的文献中。

 再加上当时正处于毛泽东同志在关键时刻挽救了 党和红军,

 5 胜利地到达陕北, 中国革命斗争需要有一个稳固的核心代表, 因此, “七大” 通过以毛泽东同志的名字命名党的指导思想, 是势所必行、 理所当然的! 但是, “七大” 党章仍然严格地规定了它的科学含义。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七大” 以后, 全党团结在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旗臶下, 不到五年时间, 不但战胜了骄横一时的日本侵略者, 而且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八百万军队, 夺取了 全国政权, 解放了全中国。

 这就用铁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 就必然战无不胜!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列宁曾经说过:

 “为了取得胜利, 为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应当解决双重的或二位一体的任务:

 第一、 用反对资本的革命斗争的无限英勇精神吸引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 吸引他们, 组织他们, 领导他们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完全粉碎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 第二、 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所有小资产阶层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 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 新的劳动纪律、 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 这种劳动组织把科学和资本主义技术的最新成果同创造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自觉工作者大规模的联合结合起来” 。

 列宁还说第二个任务比第一个任务“更困难” 也“更重要” , 并且说:

 “归根到底, 只有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 只有用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和小资产阶级生产, 才是战胜资产阶级所必需的力量的最大泉源, 才能是这种胜利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

 ” 列宁所说的第一个任务, 我们已经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胜利地完成或基本完成了; 但是, 如何把列宁所说的第二个任务也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呢?这完全是一个新的问题, 新的实践, 需要从头做起, 作出 6 新的摸索。

 建国初期, 我们党在情况极其复杂, 经济极其困难的形势下, 把马列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原理, 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 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恢复了国民经济, 成功地实现了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准备了条件。

 接着, 我们党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我国农村经济的

  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了一整套的农业合作化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

 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逐步过渡形式, 使广大个体农民比较顺利地组织起来,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 又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和平“赎买” 的理论, 结合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制定了利用、 限制、 改造的方针, 创造了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 统购代销、 公私合营等稳步改造的步骤, 胜利地完成了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的使命。

 尽管我们在步骤上还未免过急, 在方式、 方法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的伟大创造, 我们的生产发展速度是快的, 人民生活是不断改善的, 社会的精神面貌是不断提高、 意气风发的。

 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一九五六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 总结了 “七大” 以来, 特

  别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 强调了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密切地联系起来, 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 ; 用无可否认的胜利的事实, 向全国人庄严地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 “我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结束” ,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总之, 我们党从“七大” 到“八大” , 从总...

篇九: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结合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经验。

 “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并重是结合的基点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结合的关键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结合的切入点 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合的终结点。

  十七大报告指出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邓小平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江泽民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 80 年最基本的经验十七大把这种结合总结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第一宝贵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落实到结合上。结合的实质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才能得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得到坚持和巩固。

  一、结合的基点 “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并重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它是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列宁所指出 “在分

 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使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 “结合”本身是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统一。

 人的活动的辩证法也就是实践的辩证法或社会的辩证法它是人这一主体有意识的社会化行为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则是自然界自在运动的辩证法它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自发运动过程在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自发运动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理论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但是始终离不开蕴含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之中的客观事物辩证法。所谓“吃透理论”和“搞清实际” 就是要求达到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之所以是并重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现实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之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 而且也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马克思主义按其本性而言要求指向当下的现实生活。它根植于当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从这个时代中获得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它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上实现自己和扩展自

 己。因此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教条绝不是从外部来规定社会生活的僵硬的意识形态它丝毫没有那种超乎生活、超乎历史的神圣光环它与社会生活始终血肉相连。最后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向当下的社会生活而且还指向人类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是理想主义的 它把新世界的建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点 就是既要着眼于 “吃透理论” 更要立足于“搞清实际” 。因为只有在“搞清实际”的前提下“吃透理论” 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开辟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二、结合的关键点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本历史条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在矛盾、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人运动。从理论上来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高度发展随着阶级关系的日益明朗化随着社会运动和阶级斗争之经济根源的逐渐显露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趋于成熟从实践上来说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整个社会生活的异化以及尖锐的阶级对立都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契合了历史的需要不仅作为科学的理论和学说而且作为使整个无产阶级行动起来的自我意识 作为建设新世界和创造未来的实践纲领参与到新的历史过程之中”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传播绝不是

 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思想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它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同各种错误倾向、思潮的斗争中逐步孕育、发展的。近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帝国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中国社会内部固有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世界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这一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准备了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夺取无产阶级政权时期 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得到新的运用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再度结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们由此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并在中国得以传播、发展、壮大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科学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在于它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是以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前提的。同一粒种子放在

 不同的土壤里会结出不同的果实。马克思主义这颗真理种子放在中国这片土壤里结成了中国化的果实——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经验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这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其最基本的底蕴 又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丰富的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形态下的延续。

  三、结合的切入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就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暴露和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中国实际问题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人点 首先是因为中国实际问题是凝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涉及的两大要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剂。中国实际问题的发现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要弄清中国实际问题就要弄清产生问题的客观环境即实际状况。实际问题就像磁石一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吸引到一起为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因为中国

 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处理就是两大要素的结合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面对横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征途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没法回避而且不解决就无法推进革命事业。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剖面临的实际问题弄清问题的性质、产生条件和过程等结合已有经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是因为实际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实际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 “可以避免主观主义的影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实际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基本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就可以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去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大军” 。

  失败的挫折 使中国共产党和革命者不得不怀疑以中心城市起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 掀起革命高潮的可行性不得不提出探索新的道路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等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海陆丰农民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做法就是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正确探索。二是在实践中直接暴露出来的不需要概括的现实问题。这类实际问题一般具有直观性、不可回避性和单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各层次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进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就是我国最新的现实问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差距越来

 越大地区发展越来越不不平衡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三农’问题和贫困问题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腐败问题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生态问题。

 ”

  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领域不断拓展。正是在此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实际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和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就借着这些载体不断得到发展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结合的终结点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对旧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后紧紧抓住“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殖民地”这一根本的社会性质科学地阐明了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 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党明确指出中国当时正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需要一段时间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在党的“八大”明确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后毛泽东根据实际国情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等同于社会主义建成应该把社会主义分成“建立”和“建成”两个阶段。然而当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难度相对就大多了。毛泽东在结合中超越了历史阶段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可见 “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

  历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接力棒”交给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对中国的国情的认识 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准确地、牢固地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伟大理论 并强调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分析认定中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即生产力还很不发达 其发展也不平衡的阶段在理论上以它为基石和逻辑出发点 构建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宏伟大厦。

 ”在实践中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 初步解决了国际共运史上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有机结合。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改革开放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明确指出 “我们解决一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

 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 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 关键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在经济、科技领域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发展与中国实践分析 马克思主义 中国 真理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