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9篇

时间:2022-09-15 11: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9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9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9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 义中国 化=马克思主 义+中国实际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 义中国 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 同 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 原 理更近一步地同 中国实践、 中国 历 史、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 义基本 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 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 和运用 理论, 用 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另 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

 马克思主 义中国 化就是运用 马克思主 义解 决中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

 马克思主 义中国 化就是把中国革命、 建设 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 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 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 文化中。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 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 业不断去得胜利。

 第二.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 凝聚全党和

 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 对待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开始萌芽时期

  大革命后期(1921—1927)

 2)

 基本 形成时期

  1927—1935 3)

 走向成熟时期

  1935—1945 4)

 继续发展时期

  1945—1978 毛泽东思想;1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理和经验总结; 3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饱含着丰富的内容

  1)

 新民主 主 义革命理论

 基本 点:

 一是认为 中 国 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①依附于帝国 主 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 革 命要求 又有 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②在被迫同 资产阶级、 主 要是同 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 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 , 同 时要继续争 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 情或中立。

 二是认为 由于中国没有

 资产阶级民主 , 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 为主 要形式。

 2)

 社会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 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 义中国 化第一次历 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名 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

 毛泽东 晚年 犯的错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 :

 和平、 发展成为世界主 题、 开放

  形成发展过程

  1.以阶级斗争 为纲(文革)

 2.急于求成产生 条件 思想条件:

 马列 主 义, 毛泽东思想 历 史条件:

 国内 、 国外社会主 义建设正、 反经验 实践依据: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酝酿提出阶段: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 十二大)

 改革起步, 拨乱反正→农逐步展开和理论轮廓形成阶段:

 1982( 十二大)

 —1987( 十三大)

 改革全面展开,理论体系形成和指导地位确定:

 1987( 十三大)

 —1997( 十五大)

 改革深化( 1992十四大)邓小平南巡“十五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为“邓小平理论” 1999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 克思主 义中 国 化第 二次 历 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它同 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 就是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 社会主 义本 质 理论 2、 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 3、 社会主 义改革开放理论 4、 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 义等领域,涵盖经济、 政治、 文化、 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 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 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 1、 对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 党和国 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行程和发展

 “三个代表” 重 要思想是马克思列 宁主 义、 毛泽东 思想、产生 条件 1、 世情变化:

 政治多 阶化 2、 国情变化:

 单一的计划体制

 ①计划内(计划为主 )

 ②计划外(市场为主 )

 3 党情的变化:

 新老干部交替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 当 时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 义自 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内含 (主 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主 要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 科学发 展观是同 马克思列 宁主 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时俱进的科 ①经济:

 代表中国先进生 产力 的发展要求 ②文化: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政治:

 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根本指针 3、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 社会主 义自 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1、 第一要义:

 发展 2、 核心:

 以人为 本 3、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4、 根本方法 :

 统筹 兼顾

 学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 义关 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 3、 科学 发 展观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 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的战略思想

篇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但在但在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党的幼年时期, 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 统一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及其历史进程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个命题。六届六中全会部分与会者合影(六届六中全会部分与会者合影( 19381938年年1010月 )月 )

 ◆◆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 9. 29——11. 6)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之统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 把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在领导中 国 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 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的第一次飞跃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开国大典的第一次飞遵义会议党的七大

 理论成果:

 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 邓小平理人, 创立了 邓小平理论, 开辟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表” 重要思想, 实现了 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 党的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提出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任务, 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树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 提供了 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 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 在当代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和发展被实践证明了 的关于中国革命用 和发展, 被实践证明了 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第一,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的时代背景。第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2.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代中共产党时期开辟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在个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 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 中国革命的经验, 分析和批判了 教条主义的错误, 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 军事、 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思想, 系统地阐述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路线和纲领, 精辟地论证了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思想概论1945年党的七大,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思想人民共和国成以后,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论的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马克思主上, 第次明确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我们找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找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确立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此基础上, 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 艰苦探索, 并取得了 重要的理论成果, 提出了 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 为中国各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建立了 不可磨灭的功勋, 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 重大贡献。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 “ “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 总总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是在和是在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 “ “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978年1 2月, 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 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2、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制定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个中点” 的基本路线, 概括了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个本

 1992年初,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 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 长期困扰和上深刻回答了 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 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 这一科学概念, 科学阐述了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翌年又载入宪法。是马克思主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统一战线、 军队和国防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开拓了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把对社会主义的主义的新境界; 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作出了 新的科学判断; 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 逐步实现了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 成功地走出了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3.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 有着现实的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 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国际、 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世情、 国情、 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 创立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000年2月, 江泽民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 “三个代表” 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正确回答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这一重大问题。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历史进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历史地位、 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 全面的阐述。

 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纲领、 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须努力符产力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

篇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理论成果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并逐步深化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论,不断引导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胜利前进的航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引导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探索,历经种种挫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奇迹,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启示。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10 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以后,和中国本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两次飞跃,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另一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昀主要的是要记住四个关键词,这四个关键词层层递进,基本上反映了我们党思想理论发展的一个脉络。

  (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昀基本的问题,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领导中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实事求是,毛泽东自己曾经有过一个解释,因为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人的一句话,毛泽东说实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是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二)邓小平理论活得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我们要记住的第二句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了一句话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领导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把解放思想放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呢?因为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党在长期建设过程当中,由于没有经验,照搬照抄了苏联的很多做法,并且把苏联的一些做法凝固化,把它僵化,从而束缚了我们的头脑,使得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迈不出步伐。我们

 每一次要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党内都要面临激烈的争论,什么争论,姓社还是姓资,所以邓小平同志下定决心,要用解放思想的办法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说,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一些具体做法,具体特征,不是本质,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呢,邓小平在 1992 年南方谈话的时候,自己做了明确的回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所以我们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灵魂就是解放思想,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那么它的核心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领导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就。

  (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我们要记住的第三句话是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后面,加了一句话,叫与时俱进,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的灵魂。

  江泽民同志说,只有一句话可以概括,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与时俱进。那么江泽民同志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他对我们党的贡献是什么呢,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了党的历史方位的问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使我们党开始站在执政党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来处理问题,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四句话,就是胡锦涛主席讲的求真务实。求真是什么意思,求真就是把握规律。什么叫务实呢,一言以蔽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锦涛同志在说了三个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牢记了这些规律,那我们党的建设就能够向前迈进。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那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呢,它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问题,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现代化建设继续向深入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这是科学发展观。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昀新理论成果。这是到十八大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一个脉络,也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发展的一个脉络。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发展和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它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昀新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本体现,也代表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深刻把握与娴熟运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昀新发展,是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它将不断奠定党和国家前进的新的共同思想基础,集中展现现时代的时代精神,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王志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6(48)

  [2]黎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形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司俊霞.毛泽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贡献[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范永旭.《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的解放”思想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篇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 主要目的:

  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

 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内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在1938年10《论新阶段》中提出的。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

  如何实现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 (二)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 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 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逐渐清晰起来的 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义:

  指引我们党和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 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 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 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 一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 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 三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精髓和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 十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十二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十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  十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 1、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 2、重要渊源和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以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4、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立场、观点、方法  理论目标  理论创新  理论观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 一脉相承:

 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 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理论基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理论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与时俱进: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从而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了领导核心、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奋斗目标等6方面内容,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二毛泽东思想 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 从形成和发展来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从主题来说,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 从内容来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

 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 从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

  三个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历史地位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 历史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 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大块

 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 标志萌芽的主要论著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  标志形成的主要论著是:《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  标志成熟的主要论著是:《<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 主要思想: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 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 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和指导意义。

 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1、“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将永远保留下去”  邓小平在回答法拉奇的提问时表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 “在拨乱反正进程中,我们又遇到‘左’和‘右’两股思潮的干扰,请指出这两股思潮是什么,有何危害?  结合案例,谈一谈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 2、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 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 对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 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 极高的领悟力  强健的体魄——担当大任的资本;知识之载,道德之寓

  3、为什么能成为军事统帅?  智慧第一的政治家  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 具有非凡组织力的实干家  善于总结经验的军事理论家  既善于治军又善于打仗的军事家  意志顽强、敢闯新路的马克思主义者

  4、回望毛泽东、学习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的精神  学习毛泽东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  学习毛泽东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 学习毛泽东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是否完全否定了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同志告诫说: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要恢复毛泽东同志那些正确的东西,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 胡锦涛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 设伟大成就以及 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就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来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创建新中国,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 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根据新形势和新实际,首次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这是对毛泽东关于民主制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 就立场、观点、方法来说,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 就理论目标来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把 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最高追求。

  就理论创新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就理论观点来说,邓小平理论理论既 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

篇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

 主要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五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5狭义:广义: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既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提出过程:1、 李大钊,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72、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 最先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并将之写进决议: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 于中国的环境”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 它” 。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8《论新阶段》

  3、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 全党共识。七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9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要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0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 第一, 运用 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 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1 第二,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2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 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第二次飞跃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 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们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一于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史实践中史实践中, 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 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境界。

 。果,是一辩证统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4

 2、 重要意义 实践意义:

 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理论意义:

 强大精神支柱; 学风意义:

 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 学风意义:

 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5

 内容: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6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7第二、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提出:

 抗日 战争时期 张如心 王稼祥 刘少奇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8

 一、 形成与发展时代背景:

 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体过程:

 形成具体过程:

 形成、 成熟、 继续发展成熟继续发展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1 9形成特点: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

 时间:1921-1935 2)

 代表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0“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反对本本主义》 3)

 理论表现:a)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b)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c)

 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和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d)

 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1

 包含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行土地革命, 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 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待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2

 (二)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时间:

 遵义会议-抗日 战争时期 2)

 代表作:

 《实践论》 、 《矛盾论》《〈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3

 3)

 成熟的条件:a) 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b) 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c) 抗日 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4d) 全党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思想路线的端正e)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4-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5

 4)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理论表现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更加系统 b)

 哲学思想臻于成熟 c)

 统一战线的理论更加完善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6 d)

 党的建设的理论更加完备 e)

 人民军队建设、 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及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更加丰富

 (三)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1 )

 时)间: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2)

 代表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7》

 3)

 理论表现:解放战争时期的理论发展: a)

 提出了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原则 b)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 b)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8 c)

 系统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发展: a)

 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 b)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2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 第二次结合”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0 b)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教育、 科学、 文化建设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特点 1、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1应用马克思主义(关键)发展马克思主义(归宿)

 2、 同错误思潮不断抗争党的历任领导人. ppt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瞿秋白“左” 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 倾冒险主义; 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 王明新投降主义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2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 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是发展了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3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1、 1945年4月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分政治、 军事、 组织和思想。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42、 1945年5月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 分成九个方面。

 3、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三、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略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5 四、 关于政策和策略。 五、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六、 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 1993年12月 26日 , 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 政策和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党的建设等广泛的方面, 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是贯穿所有这些方面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方面, 这就是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6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7“两个凡是”

 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关系到党的团结、 国家的安定, 也关系到党和国党的团结、 国家的安定, 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这是毛泽东同志逝世以后我们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 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关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关系到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8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这是毛泽东同志逝世以后我们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 紧迫的、—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正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1、 正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邓小平主持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主持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决议》 》 , 正, 正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392、 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思想区别开来2、 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同毛泽东3、 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思想,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3、 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0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思 考 题? 区别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三者的关系。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1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2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3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 “ “ 是在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和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总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是在和的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和和的实践中, 在的实践中, 在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 “ “ 是在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是在和的历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4的基础上, 逐。

 。。

 。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的基础上, 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第一阶段:

 提出理论命题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5党的十二大(198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科学命题。“走自己这

 理论轮廓形成第二阶段党的十二大(1982)党的 十三大(1987)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6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党的十三大(1987)党的十四大(1992)第三阶段确立理论体系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7第一次使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党的十五大, 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 ”201 4年1 2月8日星期一48

 ...

篇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 一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 二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 党的 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

  1938年 年 ,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这个命题。

 。

  1945 年,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

  毛泽东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1926 年的北伐战争胜利和1927 年国民革命的失败、 1930 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 )

 •

  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 “ 围剿 ” ;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由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

  但这一时期内,特别是由于 1931 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 左 ” 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

 经过延安整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 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

 七大通过的 《 中国共产党章程 》 在总纲中确定 ,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 , 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

 毛泽东思想 ,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是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

 二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具体地说 ,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 、 中国历史 、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 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 , 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 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 。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 , 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 , 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 , 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 , 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 , 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的过程 ,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 1942 年 , 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

 “ 我们要把马 、 恩 、 列 、 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 , 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

 只有一般的理论 ,不用于中国的实际 , 打不得敌人 。

 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 ,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 , 创造些新的东西 , 这样就用得了 。

 ”

 在这里 , “ 解决中国问题 ” 和 “ 创造些新的东西 ”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 、 相互一致的目标 。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的概括和提炼,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 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 “ 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 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 表现出来 。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 , 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 , 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 , 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制 , 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合 。

 在这个过程中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 , 剔除其糟粕 , 吸收其精华 , 同时又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 , 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这样做的结果 , 就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

 概括地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 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 并且同中国历史 、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 , 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 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

 • 在这里 , 我们必须搞清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和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两个概念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具有三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 , 它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

 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 ,在世界观 、 方法论 , 以及宗旨 、 目标和基本原理等方面 , 是完全一致的 , 它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

  第二 , 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的继承者 , 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晶与典范 。

  第三 , 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些丰富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重要意义?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 方针 、 政策 ,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 、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

  党的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 创立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

  党的十六大以来 ,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 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 , 既是一脉相承 , 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重要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 、 毛 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毛泽东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1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在 1941 年至 1942 年,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一些文章中使用过“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概念。

 1943 年王稼祥在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 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有两次概括:

 • 第一次是1945 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

 • 第二次是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和 和1982 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和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决议 》 和十二大新党章的科学概括使我们搞清了四个关系:

 第一,搞清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关系

  其一,毛泽东思想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提出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二者不能并列。

 其二,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简单的运用与发展,而是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搞清了毛泽东思想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关系。

 • 其一,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毛泽东是产生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的确,没有中国的特殊国情,没有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英勇实践,就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

 • 其二,毛泽东思想又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针。这一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无比正确。

 第三,搞清了毛泽东个人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 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共许多领导人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则是它的集中概况。具体说来:

 其一,毛泽东思想不是某个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党和人民的实践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毛泽东每一个理论创造,都凝聚着党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

 其二,毛泽东的科学著作,特别是那些作为党的决议指示、报告和电文等,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产物,有的经过集体讨论,有。

 的是合著,有的是毛泽东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写出来的。

 其三,中共领导人:周、刘、朱、邓、陈都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一些重要观点与看法被毛泽东概括到自己的著作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例如: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朱1925 年在苏联学习时提出的,在井冈山时期运用,后成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思想。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5 年周在万隆会议提出的。

  第四,搞清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理论的关系。

 • 其一,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关系。毛...

篇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片断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

 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 2011 年七一讲话)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

 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第三毛泽东思想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形成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2007 年,党的十六大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2012 年党的十八大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次理论飞跃,体现了 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支出三个“必须”勾勒中国梦具体路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详细阐释“中国梦”。“中国梦”不仅寄托和抒发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意志情怀,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未来。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视角和时代立场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谈体制转换 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逐步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最根本的基础,而最终要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首先也是先从最基本的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要在坚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转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换,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1978 年以来,以传统计划经济为体制对象、以市场为取向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经历了 30 多个春秋。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展开讲述)

 主要表现在: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在改革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 99%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不到 1%,而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的经济的比重已达45%;、、、、、、(继续延伸扩展)

 2)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而非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产值已经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70%左右;、、、、、、(继续延伸扩展)

 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并且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继续延伸扩展)

 4)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到位,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在国家调控下主要由市场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延伸扩展)

 5)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取得突破,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以高度集中、统收统支为特点的传统财政体制已经基本打破,以分税制为特点的现代财政体制初步建立;、、、、、、(继续延伸扩展)

 6)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我国宏观调控已基本实现了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继续延伸扩展)

 但是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展开讲述),主要是经济制度转换不到位,尤其是一些改革的瓶颈未能取得突破。(展开讲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和巩固、、、、、、(继续延伸扩展); 2)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到位、、、、、、(继续延伸扩展); 3)市场体系不健全、、、、、、(继续延伸扩展);

 4)分配体制改革落后、、、、、、(继续...

篇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 认识认识《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简介课简介  是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是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 (中发传部、 教育部传部、 教育部《理论课的意见理论课的意见》 》 (教社政教育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教育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实施方案[2005] 9[2005] 9号)

 的规定, 在整合原“毛泽东思想概论” 和号)

 的规定, 在整合原“毛泽东思想概论” 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2 2门课程基础上设置的。础上设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发[2004] 16[2004] 16号)

 和中共中央宣号)

 和中共中央宣《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社政[2005] 5[2005] 5号)

 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号)

 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步加强和改步加强和改(教社政实施方案》 》 (教社政门课程基

 学习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 意义意义  希望同学们比较系统地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希望同学们比较系统地明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转变, 理论、 方针政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转变, 理论、 方针政策的变化和发展;策的变化和发展;个人的发展也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紧个人的发展也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紧个人的发展也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联的密相联的  个人的发展也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紧

  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 大学出来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 大学出来的人, 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仅仅是的人, 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

  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望;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希望; 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是没有未来的。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 1 、 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学互动的形式 2 、 考核办法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开卷考试的形式

 10月 1 7日 , 两名顾客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 马克思书店” 选购书籍。

 当天, 马克思著作《资本论》 第一部在法兰克福的“卡尔· 马克思书店” 已告售罄。

 近日 ,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受金融危机影响, 马克思著作《资本论》 在德国重新畅销。

   曾被德国右翼指责, 而流离失所的宽曾被德国右翼指责, 而流离失所的宽1 4高高7 7米, 重米, 重3333吨的马克思塑像, 重新回到了吨的马克思塑像, 重新回到了莱比锡大学的校园。莱比锡大学的校园。1 4米、米、  美国美国《“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

 ”“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

 ”《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 》 1 61 6日发表文章称:日发表文章称:

   路透社报道说,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路透社报道说,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 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汇储备, 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全球恐慌中, 中国表现出了的全球恐慌中, 中国表现出了的镇定。的镇定。种帝国般种帝国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进程及理论成果王冬云王冬云

 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第 第三节节 第四节 第五节

   【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 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基本把握马克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 历史根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 历史根据、 实践基础、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据、 实践基础、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 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 关于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三大理论成果; 关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三大理论成果; 关于科学发展观于科学发展观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及其历史进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诉求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诉求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思想武器

   五四时期, 中国先五四时期, 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主义进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感、 反文化传统情感、 反文化传统的倾向以及由此产的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西化思想的有生的西化思想的有生的西化思想的有生的西化思想的有机结合, 使中国的机结合, 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具备了 接先进分子具备了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理基础。

   马克思主义自身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点及其与中的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决定了 它通之处决定了 它通之处决定了 它通之处决定了 它必然会成为中国必然会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指导先进分子的指导思想。思想。

   压抑着的、 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压抑着的、 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爆发成了 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爆发成了 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扑灭的愤怒烈火扑灭的愤怒烈火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时则道,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时则道,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时则道,出世; 达时则儒, 入世。出世; 达时则儒, 入世。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穷时则道, 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  “此次战争“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反省” ————李大钊李大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思想武器

   卡尔卡尔··马克思导师。导师。

 1 83 5习法律。习法律。

 1 83 7格尔派的格尔派的“ “博士俱乐部学位。学位。1 842年创办创办《《德法年鉴德法年鉴》 》 杂志。

 这时发表的一些文章表明他已成杂志。

 这时发表的一些文章表明他已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1 847年, 同恩格斯一起参加正义者同盟,年, 同恩格斯一起参加正义者同盟,组为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

 同年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第二次。

 同年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第二次代表大会, 受大会委托, 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 同盟纲领,代表大会, 受大会委托, 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 同盟纲领,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国际无产阶级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国际无产阶级的1 83 5- -1 8411 841 年, 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年, 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1 83 7年, 开始钻研黑格尔哲学, 并加入青年黑年, 开始钻研黑格尔哲学, 并加入青年黑博士俱乐部” ” 。

 。

 1 8411 841 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 1 842年1 01 0 月至月至1 8431 843 年年3 3 月, 任月, 任《《莱茵报莱茵报》 》 主编,主编,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 1 847将其改将其改《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 》 。

 它的。

 它的

  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同时代人眼中的马克思同时代人眼中的马克思  马克思是由能量、 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组马克思是由能量、 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组成的那种人。成的那种人。

 他的外表异常引人注目, 有着浓黑他的外表异常引人注目, 有着浓黑的头发, 毛茸茸的手, 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但的头发, 毛茸茸的手, 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但是不论他在你面前是什么样子, 也不论他做什么是不论他在你面前是什么样子, 也不论他做什么他起来像权他起来像权, 他看起来像是有权利和力量来获得人们尊重。, 他看起来像是有权利和力量来获得人们尊重。他动作笨拙, 但自信、 自立。

 其行为方式公然藐他动作笨拙, 但自信、 自立。

 其行为方式公然藐视人类规范的惯常成规, 显得高贵并有些傲慢;视人类规范的惯常成规, 显得高贵并有些傲慢;他锐利的金属质的声音与他对人和事物的激进观他锐利的金属质的声音与他对人和事物的激进观点惊人地协调。点惊人地协调。————P.P.安年科夫安年科夫: :《《俄国人对马克思的看法俄国人对马克思的看法》 》 , 载代代》 》 ( (1 8831 883 年)年)来来 , 载《《新时新时

 马克思今天仍有影响力马克思今天仍有影响力  19991999年,克思名列榜首, 而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克思名列榜首, 而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文则分列二、 三、 四名。文则分列二、 三、 四名。年, BBCBBC评选“评选“千年伟人”千年伟人” , 卡尔, 卡尔· · 马马20052005年频道频道“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 ” 栏目公布了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 ” 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马克思以27. 93%27. 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年7 7月 月1414日, 英国广播公司(日, 英国广播公司(BBCBBC)

 广播四)

 广播四谁是现的调查结果,栏目公布了 “ “谁是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 在中国最早提到马克思、 恩格斯的, 是外国传教在中国最早提到马克思、 恩格斯的, 是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发行的士在上海创办发行的《《万国公报万国公报》 》  19021902—几次讲到过马克思, 称几次讲到过马克思, 称“ “麦喀士会主义之泰斗会主义之泰斗” ” 、 、 “ “社会主义之鼻祖思的社会主义是思的社会主义是“ “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 ”—19041904年, 梁启超在他主编的年, 梁启超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新民丛报》 》 上” (马克思马克思) ) 为 为“ “社, 认为马克上社麦喀士” (社会主义之鼻祖” ” , 认为马克  19061906年小传小传》 》 , 片断地介绍了 马克思、 恩格斯的生平及, 片断地介绍了 马克思、 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 》 的一些内容的一些内容年1 1月,月, 《《民报民报》 》 上发表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德意志社会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 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

 一个社会主义者,出:

 一个社会主义者,“ “必须要研究怎么可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他他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境。

 ” ”精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 陈独秀在陈独秀在1 922精神归纳为两条:精神归纳为两条:1 ...

篇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案)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 1.采用理论教学的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建议:

 理论教学 8 学时, 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 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意义, 其他内容略讲。

 在讲授课程的同时, 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2.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建议:

 5 学时, 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历史进程, 其他内容略讲。

 实践教学建议:

 3 学时,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个主题, 让学生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教材, 收集、观看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诞生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背景资料,并进行比较, 撰写心得体会和感受。

 教学目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共分五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本章教学目标, 主要是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了解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 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 科学内涵、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怎样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1.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教学目标 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含义,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懂得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教学目标 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懂得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第四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教学目标 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三个代表” 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掌握“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懂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的教学目标 帮助高职大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章教学重点是告诉学生:

 历史经验证明,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 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同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 又是与时俱进的, 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实践在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

 党的十六大之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1)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的教学重点 帮助高职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了 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意义, 从而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教学重点 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使学生明白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伟大作用, 从而使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 帮助大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进程,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使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 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进程, 了解“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理解“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的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难点分析 难点分析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证明,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 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同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难点分析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 又是与时俱进的, 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党在幼年时期, 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 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 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遵义会议以后, 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 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方针、政策,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立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难点分析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实践在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

 党的十六大之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难点分析 4.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 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功,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 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虽然与我们今天所面临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 但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因为历史不能够被割断, 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 就不能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包含许多基本原理、 原则和科学方法, 具有普遍的意义,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等等, 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难点分析 5.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 进行正确分析, 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总起来说,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 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 成

 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 社会生产力、 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 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根本上说, 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 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 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贯彻执行“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努力完成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的基本方针,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等等。

 这些根本性的指针,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难点分析 6.关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 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即将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 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 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形成, 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历史进程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