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10篇

时间:2022-09-14 14: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10篇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科学源流RIGlN0&DFVEk0PME1"4T 文坛名家胡先啸◎刘为民 胡先辅被毛泽东誉为至1950年代,他已发表植物学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10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10篇

篇一: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学 源 流 R IGl N0&DF VE k 0P ME1 "4 T

 文 坛 名 家 胡 先 啸 ◎ 刘为 民

 胡 先辅 被毛泽 东誉 为至 1950 年 代 , 他 已发表 植 物学 论 文 140 余 篇 , 发现 一 个 新科 六个 新属 和一百 几十 个新种 。

 今 天 回望 20 世纪 中 国 文 坛 , 作 为 现 代 学 者 、 科 普 作 家 、 诗 人 、 文 学 批 评 家, 胡 先 的 国学 功底 , 与其 卓 识 独 具 、 领 先 时代 的科 学 理性 精神 。

 值得 进一 步学 习和深入 研究 。

 “ 中 国生 物学 界 的老祖宗 ” 。

 南 社 诗 人 情 怀科 苑 纪 实 传 神 胡 先 辅 , 字 步 曾 , 号 忏 庵 , 1894 年 5 月 24 日生 于 江 两 南 昌市 一 个 官 宦 家 庭 。

 父 亲 胡 承 弼 ,官 至 内 阁 中 书 。母 亲 陈彩芝 , 通经 史 , 谙 诗词 ; 操 持 家务 , 管教 子女 甚 严 .对 胡 先 辅 自幼 的 良好 教 养 与 成 长 影 响 很 大 。

 其 时 , 胡 家 后 园 有 个 家 塾 “ 培 英 书 屋 ” , 胡 先 辅 四 岁 “ 开 蒙 ” 学 习 。

 除 “ 三 字 经 ” 、 “ 千 字 文 ” 以 外 . 重 点 识 字 , 每 识 一 字 . 都 要彻 底 明嘹字音 字义 和具体 用法 。

 开 始每 天 四个 字 , 以后 增加 到六 至八 字 。

 至五 岁学《 论 语 》 时他 已没有 困难 , 第一 天 就从 “ 学 而 时 习之 ” 学 到 了 “ 其 为 人也 孝 弟 ”全 章 。

 胡先 辅后来 回忆 自己当年高 兴地 回家 向母亲 诉 说 , “ 母子 怡怡 之状 , 历六 十余年 , 记忆 犹新焉 ” 。

 在七 岁前 , 除《 四书 》 外 , 胡先 辅 还 学 了《 洪武 正韵 》, 并 开始 读 《 诗 经》 。

 依靠 扎实 的基本 功 , 他很小 就显示 出过 人 的 文学 才 能 。约 五六 岁 时 , 父 亲 一 次酒 后 出对 联 句 , 云 :

 “ 五龄 小子 ” , 胡先 骑 马上就对 出 :

 “ 七岁 神童 ” 。

 七 岁时 ,

 父 亲离 家远 行 , 时 已人 秋 , 景 物萧 索 , 胡 先辅 在 纸 片上 粗 略地 画 了“ 风 雨孤 舟 ” 的形状 , 还 题 诗两 句 :

 “ 连 日风 和雨 , 孤舟 远远 行” 。

 作 为一个 早慧 的少年 , 胡先骗 晓反 切 、 通 训诂 。1905 年 春 , 他 11 岁就 遵母 命 考取 南 昌府 学庠 生 , 12 岁 已通 读《 史 记》 、 《 汉书 》 。

 1906 年入 洪都 中 学 堂 学 习 , 开 始 接 受 现 代 自然 科 学 教 育 。1909 年 , 他 考

 入京 师大学 堂 预科 。胡先辅 早年 接受 的 国学 训 练与现 刘为 民:

 教授 , 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L iu W eimin:

 Profes sor,Chinese P eople ’s P ublic S ec urit y U niversity ,

 Beijing 100038.

 50科学201 2年 l 1 月 ( 64 卷 6 期 代 文坛 郭沫若 、 周 氏兄弟 (鲁迅 与周作 人 ) 、 茅盾 、 胡 适 、

 郁达 夫 、 高士其 等相 比. 毫 不逊 色 。

 1912 年 秋 , 胡 先 骗 参 加 江 西 省 留 学 考 试 , 被 录 取

 为 官 费 赴 美 留 学 生 。

 1913 年 入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农 学 院 , 先 学农 艺 , 后 改 为植 物学 。他课 余 写 诗 , 主 要学 杜 甫 、 韩愈 、 黄 庭坚 等 。1914 年 7 月 , 胡 先辅 经杨 杏佛 介 绍 加入 南 社 。其 诗词 创作 大 多 在《 南社 丛 刻 》 上 发 表 。

 1915 年胡先 辅加 人 中国科学 社 . 19 19 年 当选 中 国科 学 社 书 记 。

 1922 年 , 他 和 秉 志 、 钱 崇 澍 、 杨 杏 佛 等 人 在 南 京 创 办 了 中 国 科 学 社 生 物 研 究 所 , 首 开 中 国 现 代 生 物 学 研究 之 先河 , 这 也 是 中 国第一 个 “ 纯 粹 的” 现 代科 学 研 究 机 构 ; 之 后 又 依 照 美 国 费 城 “ 韦 斯 特 生 物 研 究 所 ” 的体制 , 创建 了著名 的 “北 平静 生生 物调查 所 ” 。

 就 在 从 事 这 些 繁 忙 、严 谨 的科 学 研 究 工 作 的 同 时 .胡 先 辅 笔 耕 不 缀 .并 且 一 再 震 动 文 坛 ,成 为 那 个 时 代 名 副 其 实 的 青 年 诗 人 和 文 学 批 评 家 之

 胡 先 辅最 早 的诗 词是 他 在美 国参 加 南 社 后 寄 回 国 内 , 在 19 15 年 《 南社 丛刻 》 第 13 集 和 第 15 集 中发 表 的《 阮 步兵 》、 《 诗 别 萧叔纲 燕 京》 等 15 篇 52 首 ,以及 他担 任美 国西 部 留学 生 中文 书记 和《留美学 生 季 报》 通讯 员 时 ,

 于 1916 年 在《 留美学生 季报 》 第 3 卷 1 号上 刊载 的《 忏 庵词 稿 》 12 篇 22 首 、 同刊 2 号刊 载 的 《 忏 庵诗 稿 :

 美 洲 度 岁 竹 枝 词 十 首 》 等 3 篇 19 首 。

 19 16 年 胡 先 辅 学 成 归 国 , 在 江 西 省 工 作 。但 他 对 一。青年时代的胡先啸

 国 内 诗 坛 内 情 不 太 了 解 ,作 为 年 轻 的 南 社 社 员 ,他 于 1917 年 3 月致 信 南社 主任柳 亚 子 , 对 “ 同 光体 ” 大 加 赞 赏 , 不 料 引 起 了一 场 文 坛 风 波 。

 柳 亚 子 当 时 声 名 日隆 ,

 自恃 为诗 坛 盟 主 , 在《 民 国 日报 》 发 表 《 妄 人 谬论 诗 派 ,

 书 此折 之》 二首 , 其 中云 :

 “ 诗派 江 西 宁足道 ” ,“ 不 向群 儿 问毁 誉 ” 。

 胡 先辅 初 出茅庐 , 跟柳 亚 子还 不是一 个 “ 重 量 级 ” 的 “对 手 ” 。但 胡先辅 认 为柳 亚子 诗里 骂人 , 不 讲 道 理 . 根 本 不 是 学 者 的 态 度 , 就 不 再 与 之 争 辩 。柳 亚 子 后 来 承 认 自 己 的 失 误 说 :

 “ 那 时 候 我 正 是 年 少 气 盛 , 狂 放 到不 可一 世 . 为 了胡先 辅先 生 写信来 恭维 同光 体 , 便 回答 了他两 首诗 胡 先辅 先生 读 书养气 的工 夫 是好 极 了 。

 他 不 来 理 我 , 我 正 在 感 觉 着 相 骂 无 对 头 的 苦 闷 。

 ” 不 久 , 胡先 辅 赴 南京 任 东南 大 学 教授 , 与 吴 宓 、 梅光 迪 创 刊《 学 衡》 杂志 , 主要 负 责诗选 栏 目。在 此期 间 , 胡先 骗 经 常 向诗坛 名 家 陈三 立 请 教 , 深得 其 奥 , 积学 养 气 , 颇 有 体 悟 :

 “ 胸 中 郁 奇 气 ,喷 涌 成 文 章 ” ( 《 壮 游 用 杜 少 陵 韵 》 ) 。

 学 养既 深 , 渊源 有径 , 更 能人 而后 能 出 , 不为 传统 所 缚 ,终 于 自成一 家 。胡先 骗衷 心敬 仰传 统 文化 旧体 诗 . 又能够 从 时代 发展 的角 度 . “ 以曾受西 方教 育 、 深知 西方 文化 之 内容者 观 之 . 终 觉其 诗理 致不 足 , 此 时 代使 然 ” 。胡 先辅 认为 清末 外交 家黄 遵宪 作《 人境 庐诗 草 》 ,

 大 多 以他 出 使 在 外 接 触 到 的 西 方 事 物 为 题 材 光 电化之 类 。

 都是 以前 的 中 国诗 里所 没有 的。

 这种 写法 虽 然有 新 意 , 但 是 缺乏 情感 。

 所 以胡 先 辅 认 为 “ 人 境庐 之仅 知 剽窃新 名词 ” ( 《 致龙 榆生 书》) 。

 他 强调 近代 以来 在 中西 文化 日益 交流 的背 景下 , 旧体 诗应 该从 表 现 “ 理 致 ” 方 面 努 力 改 良 、 发 展 。

 首先 , 要 怀忧 国忧 民之 心 。如他 写 的《 客 邸夜 读 有 感 》 、 《 杂 书》、 《 三 十初 度 言志》 等 , 以述怀 见长 , 咏希腊 、

 古 印 度 文 明 , 咏 欧 洲 文艺 , 咏 中 国诗 史 , 欲 鉴 古 知 今 。

 《 古 风》 组 诗 十 四首 , 写入 了 “ 智 慧 ” 、 “ 尼 罗 ” 、 “ 雅 典 ” 、

 “厚 生 ” 等很 多新 名词 。每首一 个 主题 , 对 宇 宙 、 人 类 社 会 、 中 外 历 史 、 种 族 、 政 体 、 宗 教 等 , 提 出 疑 问 并 予 以 解 答 。

 如 第 一 首 。

 先 写 物 质 变 化 、 宇 宙 形 成 、 星 体 运 行 , 继 言 人类 在地 球上 的诞 生 与生存 。

 人虽 无爪 牙之 利 , 以智 慧 而成 为万 物之 尊 。

 人类 能 制造 厚生 利器 , 却被 用来 争 斗 撕 杀 。

 希 腊 文 明 衰 落 , 而 华 夏 文 明历 经 改 朝 换 代 而 能 长 存 , 其 中 自有 值得 深思 的道 理 。这在 今 天读来 , 仍 然 意 味深 长 。

 《 古 风》 组 诗 第三 首 , 从 行 星轨迹 靠拢 的奇 异 天 象 、 太 阳黑子 的活跃 、 火 山岩 浆 的 喷 涌 , 写 到 国 内 的 南 涝北 旱 ,以及 第一 次世 界 大战烽 火遍 地 的亚 欧大 陆 之 浩劫 , 哀 叹 “暴 力 恣睢 ” , “文 明摧 绝 ” 。

 胡先骗 解 放前 的纪 游诗 最多 , 成就 最 高 。

 诚如他 表 达 自己的创 作 目的所 言 :

 “ 更斫 诗 探 天 地秘 ” (《 呈 吴 缶 庐 丈 》 ) 。他 写 诗 紧密联 系着 考察 中国植 物 种类 和植 被 比 如 声 科 学 源 流

 地 理 。

 跋涉 闽、 浙 、 赣 、 云 、 贵 、 川 诸省 , 山峦雄 奇 , 江河壮 观 , 有 助 于 他 “ 穷 年 笺草 木 , 志 切 观物 象 ” ( 《 感 兴 答简 庵 仙贻 梦梅 》 ) 。

 他热 爱大 自然 一草一 木 , 专 注于 植物学 专 业 :

 “ 一洗 万 国凡卉 空 ” , “ 宜著 篇什 歌丰功 ” ( 《 任公 豆 歌》 ) 。

 哪怕 是 不为众 人所 推崇 的“ 微 芳 ” 细木 , 他 也 由衷 喜 爱 , 有 将 万物牢 笼 于篇 幅中 的文彩 和笔力 。

 胡 先辅 比较 讲求 炼字 ,得 江西诗 派 、同光 体之 奥 妙 。他 的 “ 新 ”在 新 恩 理 、 新 境 界 , 他 的 “ 旧 ” 在 仍 用 旧体

 诗形式 , 承 传前人 诗 词 的丰厚遗 产 , 被 陈寅 恪之 父 陈三 立评 价为 “ 意 、 理 、 气 、 格俱 胜 ” 。

 国学 大师钱 仲 联 的《 近 百年 诗坛 点 将 录》、 《 南 社 吟坛 点 将 录》 里 , 都 收有 胡先 辅 的作 品。在他 晚 年 , 由钱 锺 书作序 的 自选 集 《 忏庵 诗 稿》 二册相 继 出版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2011 年 出版 的林 东 海 、 宋 红 选 注 的 《 南 社 诗 选 》 中 , 也 收 录 了 胡 先 辅 的 《 诗别 萧叔纲 燕 京》、 《 杂感 》 、 《 春 日游 海滨 》 等代 表作 。

 文 坛 名 士 风 骨科 技 传 播 惠 民 1940 年 代 , 胡 先 辅 任 “ 中正 大 学 ” 校 长 时 , 给学 生 讲课 说 :

 “ 我是 国际 国 内都 有名 的科 学家 ,我 的名 字早 已在 历史 上注 定 了。

 诸 生今 天能 够听 到我 的讲 演 , 这是 你们 莫 大的荣 幸 ! ”此 时 , 留着新 潮短发 、 一袭 白色长衫 的 胡 先 辅 . 已 经 创 立 了 中 国 大 学 第 一 个 生 物 系 与 中 国 第 一个生 物研 究所 。

 尽 管他 讲话 还稍带 口吃 , 但仍 理所 当 然 地 被 称 为 国 内 生 物 学 界 的 宗 师 级 人 物 。

 胡先 骗 的“ 高傲 ” , 在 当 时是 出了名 的 。

 一次他 到庐 山参加 学术会 .蒋 介石 获悉 后希 望接见 他商 谈 高等教 育 。

 他 却 以“ 不 想再 空谈高 等教 育之 事” 为借 口 , 直接下 山返校 , 蒋介 石派 人沿 路漫 山寻 找 , 也 没找 到 。但 让 当 时 “ 中正 大学 ” 师生 更 为敬 佩 的 , 是 胡先 辅 独立 的教育 人 格 。

 担 任 校 长 期 间 , 他 从 不 允 许 国 民 党 的 党 团 分 子 到 校 内活 动 。

 有一 次 , 学 生 与 国民党所辖 江 西《 民国 日报 》

 发 生 纠纷 . 砸 了报 馆 。蒋介 石下 “ 手谕 ” 要求严 惩 , 他却 只对学 生 “ 记过 ” 了结 。到 了 1950 年代 的 “知 识分 子思 想 改造 运动 ” 开始 后 , 他这种 “ 独 立姿态 ”仍不 改 变 。当 时参加 “ 学 习 ”是 政治 任务 , 一般 人都 主动 自带笔 记本 ,

 听 报 告 , 做 笔 记 。

 胡 先 辅 却 表 示 自 己 的 记 性 好 , 说 从 大 学 毕业 以来 , 就再 也 没有记 过笔 记 。据 说 , 哪怕 是在 一 次一 次 的“ 检讨 ” 中 . 他 的用语 越 来越卑 微 。

 但仍 然给 人 “ 极不认 真 , 避重 就轻 ” 的感 觉 。因为 当有人 给他 提 “ 意 见 ” 时 , 他 “ 频频 摇头 , 态度 高傲 , 毫无 接受 的诚意 ” 。

 就是如 此 高傲 的胡先辅 .却 在 24 岁 血气方 刚 时 ,

 力 图吸纳 科 学时代 气 息 , 学 习“ 宋诗 ” 而维 护 “ 同光 派 ” 。

 张扬 国学精 神 与学理 。他 为何 不与柳 亚 子继续 论辩 抗 争 呢? 在柳 亚 子《 与 杨杏佛 论 文学书 》 一 文 中可 找到答 案 :

 “ 文 学革 命 非 不可 倡 , 而 彼(胡 适)之所 言殊 不 了了 ,

 WWV~. kexuemag. com 科学 i 5 1

 :

 科 学 源 流

 ( ) R I GI N&DE V E L 0P ME N T

 所 作 白话 诗 直 是 笑 话 ” , “ 文 学 革命 当在 理 想 不 在 形 式 , ” “ 白话 文便 于说 理 论 事 ” , “ 若 白话 诗 则 断 断 不 能 道 ” 。这 一主 张和胡 先辅 当时 的观点完 全相 同 。为 了守 护古典 诗辞 的生存 和发 展 ,各 诗派 间应该 少些 争论 和 内 耗 , 多 些 支 持 和 理 解 。

 这 正 是 胡 先 辅 胸 怀 宽 广 、 顾 全 大局 的原 则立 场 , 也 是正 确认 识 胡 先辅 继 续在 “ 五 四 ” 文 坛 大 显 身 手 的起 点 。

 早 在 1914 年 ,胡先 辅到美 国加 州读 大学 刚一 年 ,

 就 喜 出望外地 接 到胡适 来信 , 非 常 高兴 。

 因 为他热望 结 交 在 留学生 中早 有 影响 的胡适 。特 别是他 读 了胡适 发 表在 《 留美学 生季报》 上 的《 <诗经 >言子解 》 、 《 非 留学 篇》

 等 文章后 , 认 为 “ 皆适 得 我心 , 乃 窃 自喜 , 引为 同调 ” , 就 很想 和胡适 通信 , 没想到却先 收到 了胡适 的来信 。

 胡先 辅连 忙给胡 适 回信 。算 起来 . 他小 胡适 三 岁 ,

 就 在信 中称 :

 恳望 与“ 适 之宗兄 ” 交个 文友 。然 而 , 此 时 的胡 适 正 在 转 变 观念 , 准 备 “ 文学 改 良 ” . 倡 导 文 学 革 命 。

 等 到 1917 年 , 胡适 发表 著名 的《 文学 改 良刍议》:

 一 日 , 须 言之有 物 。

 二 日 , 不模仿 古人 。

 三 日. 须讲 求文 法 。

 四日 , 不作 无病 ...

篇二: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理 天学学鞭 社会科学版●哲学与文化守望传统回归人文——胡先骗人文主义思想刍论李德成方卉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       摘要 胡先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国学家他本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追求对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人性异化趋势始终保持警觉。他强烈反对胡适等人鼓吹的全盘西化论和以西方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以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的主张。胡先辅主张审慎对待传统文化批评文学革命倡导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偏激之举主张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弃其糟粕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建设中国之新文化。在与激进派的论战中胡先脯凸显出他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人的素质提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 胡先辅人文主义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李德成       男历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卉女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胡先骗江西新建人“学衡派”的主要成员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少有的“横跨人文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曾执教于东南大学和国立中正大学并任中正大学校长    年代初与梅光迪等人发起成立综合性人文学术刊物《学衡》致力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国学。其社会声望卓著与胡适并称为“南北二胡”。胡先骗作为著名科学家没有与其同时代的同仁一样凡事以科学”的尺子丈量却本着传统儒者入世之风以人文情怀向社会开放热切关注激荡变化的社会与此形成他倾向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胡先骗在美留学期间曾聆听过白璧德①的讲学受其影响颇深遂与“学衡派”同仁一道引进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观念来认同中国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颇具影响。一、应对传统文化转换的挑战。创办《学衡》杂志   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陈①欧文・白璧德               —     美国哈佛大学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文学和文化批评家。  世纪前三十年美国最有特色的知识分子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的代一  —     表人物。万方数据

 氏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号召要复兴中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标志着以“民主”和“科学”为纲领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场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全盘否定并提倡白话文学反对旧文学。当此之时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胡先骗等人面对“学风否变饱说横流”乃起而刊行《学衡》杂志针砭时弊批评胡适等人及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偏颇和激进。胡先骗对刊行《学衡》的动机进行了表述“五四运动乃北京大学一大事《学衡》杂志之刊行则东南大学一大事也。蔡孑民先生以革命元勋主持北京大学遂以革命精神领导北大先后聘请陈独秀、胡适诸人为教授发刊《新青年》打到孔家店加以五四运动竟奠定外交上之胜利于是革命精神弥漫全校偏激诡异之言论风起云涌……不久梅光迪、吴宓诸先生联便来校与伯明先生皆感五四之后全国学风有越常轨谋有以匡救之乃编纂发行《学衡》杂志求以大公至正不偏不激之态度以发扬国学介绍西学。①《学衡》杂志的创办还因白话文和文学文言文文学的论争。   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里曾经引用胡先骗在留美期间写的旧词作为令人憎恶的袭用陈辞烂调的例证。胡先骗则在《南高日刊》上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成为白话文和文言文文学之争导火线。    年胡适出版白话文诗集《尝试集》随后胡先骗撰《评 尝试集 》但“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无一为之刊登②胡先骗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办刊物得到刘伯明的支持随后吴宓、柳翼谋 柳诒徵 等人也加入。    年  月学衡杂志社成立。    年 月《学衡》杂志创刊其创刊可以说新旧文学之争的结果。《学衡》的创办是针对五四启蒙运动中激进思潮的反思产物。其创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整理收束之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现代化方案的一种补偿和纠偏对文化激进主义的反思和质疑。故梅光迪称之为“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哲学与文化胡先骗作为“学衡”骨干先后发表了《白璧德中西方人文教育谈 译文 》《评 尝试集 》《批评家之责任》《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    年 《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     年 《文学之标准》      等  篇文章吹响了与胡适等人进行学理之争的号角。他的《评 尝试集 》的发表揭开了批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到    年《学衡》终刊胡先骗批评新文化阵营的系列文章不断地在该杂志的显要位置上刊登。胡先辅在以上一系列文章中不但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反思还特别强调批评家应肩负有社会责任要指导社会倡导高尚道德。胡氏指出“夫批评之主旨为指导社会也。指导社会纯为上达之事业也。囝认为批评的目的在于提高批评的标准不能以多数人的需要为依归强调批评与道德的联系。要求批评家“立言首贵立诚”反对伪妄不实的议论。反对新闻家式的轰动性蛊惑性的言论一唱百应并不一定是真理反有败坏世风之嫌疑。胡先骗认为如果一切文化迁就知识卑下的阶级必然会造成一种退化的选择。这样优美的性质便不足以崇尚也不为社会上追求上达的人所选择。作为批评家其职责是指导社会。强调道德以回应论敌对《学衡》的责难质疑主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变革方向的文化激进主义。《学衡》创刊始尹《晨报》副刊立即发表了一篇批判胡先骗的文章。紧接着鲁迅投入了战斗写了《估 学衡 》。郑振铎也撰文说明文艺上的新与旧反对文艺青年步遗老们之后用陈旧的文体写作。在反对“学衡派”的斗争中已分裂的新文化界又再次联手进行反击。由于《学衡》的思想仅在小众范围内传播局限于精英知识分子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多数人对立了起来孤立①胡先骗《梅庵忆语》胡宗刚著《胡先啸先生年谱长篇》江西教育出版社    版第  页。②吴宓《吴宓自编年谱》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   年③胡先骑《论批评家之责任》《学衡     年 月第 期。版第   页。一  —万方数据

 莘束理 天学擎鞭 社会科学版于大众与大形势发生了错位纵然其批评中肯却难免被曲解为保守反动了。面对此情周作人就曾指出对《学衡》“不必去太歧视它”因为它“只是新文学的旁支决不是敌人”。①可惜这较公正的呼声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赞同。其实胡先骗及其“学衡派”所持的这种保守主义观点是伴随着传统士人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危机之下的知识应对。“学衡派”并不反对新文化从他们的知识背景来看他们大多留学海外浸润于西学怎么会反对新文化及新文学呢 ②胡先骗等人所反对的是那种“学风否变”中的否定一切的现象要维护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特别是维护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道德和人格塑造的文化精粹。二、守望传统、主张回归人文主义精神胡先骗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见解能独立思考。面对胡适等激进派所指列的中国文化的所有病症胡先骗都承认。但其指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失去价值要使社会进步须保持人性的均衡发展要将西方尊重科学和个性的潮流与东方传统的古典主义沟通起来。他说“吾国立国之精神大半出于孔子之学说。盖孔子学说为中国文化泉源与基督教之为欧美文化之泉源相若。然孔子学说之所以较基督教为优者则因其无迷信之要素无时代性行之百世而无弊。旧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弱势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为晚清秉国者之无精忠体国之诚与洞彻内外治道之识二为辛亥革命但知求体制上之革新而不知着眼于叔世心理之改造三为最大之原因——“厥为五四运动以还举国上下鄙夷吾国文化精神之所寄为求破除旧时礼俗之束缚遂不惜将吾数千年社会得以维系文化得以保存之道德基础根本颠覆之”。④他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虽为颠覆北洋军阀的统治贡献颇多但国民党执政后军阀势力并未铲除政治毫无改善。而在文化上虽造成白话文之新文体对于普及教育并无若何之贡献“然于吾国文化之精神并无发扬光大之处。反因疑古而轻视吾国固有之文化以诅咒自国为趋时。虽尽量介绍欧美文化之潮然于欧西文化之精粹并无正确之认识哺糟啜醴学之而病。提倡新教育而反使人格教育日趋于破产。……日言社会改革而为社会基础之家庭先为之破坏自由恋爱之说流行而夫妇之道苦首受其祸者厥为女子。此种文化运动之结果真使人有始作佣者百世之下虽起其白骨而鞭之犹不足以蔽其辜之感焉。囝最后他强调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要图为一种较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新却与之南辕北辙的新文化运动。即弘扬和维护我民族生存至四千年之久之精神发扬光大孔子学说。以东方文化之神韵弥补西方文化之弊端人类文明才不会患上免疫失调症。其对传统文化坚持辨证理性的批判态度。胡先骗的这种思想文化主张是与传统儒家的道统和正统思想一脉相承的再加上近代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遭遇的种种前古未有之奇劫巨变催生引发出来的一种现代反弹。对于文学改革胡先骗继续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欲创造新文学必先浸淫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如斯可望其成功。朋⑥对于当时旨在引发社会变革的白话文革命胡先骗持反对意见。但其从文学本身的的规律出发倡导文学改良。他说“自陈独秀、胡适之创中国文学革命之说而盲从者风靡一时。在陈、胡所言固不无精到可采之处。然过于偏激遂不免因噎废食之讥。”⑦胡先骗强调文学和文字的不同文字仅取其达意而文学在必须达意之外还要①周作人 恶趣味的毒害   晨报 副刊     年  月②王刚 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的胡先骑及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   年第 期。③胡先辅 今日救亡所需之新文化运动》。胡宗刚著《胡先骤先生年谱长篇》江西教育出版社    版第   页。④同上第   页。⑤同上第   —   页。⑥⑦胡先辅 中国文学改良论 上   东方杂志     年 月第  卷第 期。       日。万方数据

 有结构有照应有点缀。字字句句之间有修饰有锻炼。因此他特别指明文学革命和文字改革是不同的。古文、诗词、韵文的内涵各有不同文学革命不能一概而论。作为文学发展的历史各种文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特别是文言文的人文价值是值得人们去珍惜的他坚持认为白话不能全部取代文言文。在此胡先骗并不反对白话文而是坚持文言文与白话文并存。    年胡先骗在美国学习时对中西文学有了进步认识在有意识地考察了西方文学之后发表了《文学之标准》该文是他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其认为文学应该确立科学的标准在宣扬个人解放、人格独立、愉快人的精神时更加要求文学起到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格的能力的作用。其认为“文学之宗旨有二。一为供娱乐之用。一为表现高超卓越之理想、想象与情感。……后者则格高而标准亦严。必求有修养精神、增进人格的能力。而能为人类上进之助者。以作品代表之。恂在一个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为免贻害读者亟欲树立文学的标准试图以文学的本质教养型功能对启蒙的异化力量给予纠偏。在中国需要革新需要启蒙这点上胡先骗与新文化旗手们是不谋而合的。不同的是他理解的“新”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对个人来说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厚营养是人文素养的根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却历史才真正是被亡国灭种失却灵魂的民族难免有被物化的危险。换言之缺少传统根摹的现代文明建设不仅难以成功而且还会出现精神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枯竭和民族生命力的衰亡。中西文化在本质上是相融相通不谋而合的皆为“邃古以来所积累之智慧”。⑦而非相互排斥势不两立“国人之正确态度当对旧化不为极端保守亦不为极端鄙弃对于欧化不为极端迷信亦不为极端排斥。峋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新旧文化之间存在着种连绵不断的...

篇三: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21年9月第37卷 第5期高 教 发 展 与 评 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Sep. , 2021No.5 , Vol.37doi :

 10.3963 / j.issn.1672 - 8742.2021.05.004论民国时期的科学家掌校王   琦 1 ,谢小萌 2( 1.长春工业大学 信息传播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2.长春工业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吉林 长春130012 )   摘   要:民国时期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对推动国民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群体中有一批科学家出身的教育家掌校,其中代表人物有任鸿隽、胡先骕、竺可桢,他们秉持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通过现代思想进行教学管理,主张通才教育,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思想自由,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家掌校”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注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促进了教育变革与新式教育的发展。关键词:民国教育;科学家掌校;科学精神;大学发展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 - 8742 (2021 )

 05 - 0027 - 06作者简介:王   琦,女,主任编辑,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谢小萌,男,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   在关于民国教育的研究中,以蔡元培、胡适、蒋梦麟为首的教育家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文史方面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与他们相比,一批科学家出身的教育家群体的教育理念,在学界引起的关注相对较小。研究者囿于教育背景,对这些科学家出身的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研究还不够充分。其实,民国时期,有一批科学家执掌大学,并将这些大学办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教育理念,在我们这个侧重于理工科学人掌校的时代,更应该引起广泛关注。民国时期,这一类的科学家执掌大学的校长众多,例如执掌清华大学的地质学家翁文灏、代理中央大学校长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执掌浙江大学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执掌中正大学校长的植物学家胡先骕、执掌四川大学的化学家任鸿隽、执掌厦门大学的物理学家萨本栋、担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地质学家杨钟健等等,都是科学家执掌大学校长的典范。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中,科学家出身的校长完全可以媲美那些文史出身的大学校长。统观上面提及的这些科学家出身的校长,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都有欧美留学的背景,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熏陶。第二,在科学研究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专业领域深受国内国外学术同行的广泛认同,都是某一学科的学术权威。第三,从年龄上来讲,这些科7 2

 学家担任校长时,年龄基本都介于40 - 50岁之间,处于人生壮年,精力充沛,阅历丰富。第四,这些科学家都是民国著名社团科学社的成员,由此可见科学社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美誉度。第五,这些科学家以出身地质学、气象学以及动植物学的居多,由此可见这些学科在民国时期的发达程度。本研究选取任鸿隽、胡先骕、竺可桢为研究对象。任鸿隽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更是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胡先骕是中国植物学界的老祖宗(毛泽东语),也是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竺可桢是中国最有名的气象学家,更是执掌浙江大学时间最久的大学校长,正是在他的任上,浙大被李约瑟评价为“东方的剑桥”。这三位大学校长,不论从学术影响力还是个人名望角度出发,在民国科学家掌校的校长中,都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任鸿隽、竺可桢、胡先骕三位大学校长为例,探究民国“科学家掌校”时的教育理念,希望可以给当下的大学教育以启迪。一、任鸿隽:教育理念的“两化”与实践教学1935 年,任鸿隽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四川大学校长。上任之后,他提出了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的两个目标:“现代化与国立化”,这就是他执掌川大时的“两化”理念。“现代化”,即将现代的精神理念注入到大学教育之中。作为科学家的任鸿隽,尤其注重科学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传播。他认为科学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因此要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将学习科学知识功利化。关于科学精神,他认为“要把事实放在思想构造的第一位,那些主义和理论,只放在第二位,或竟不管他。”[ 1 ] 这种“不计利害,只问是非”的科学精神值得后人深思。“国立化”,即将四川大学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一所全国性大学。为此,任鸿隽从师资与招生两方面做了改变。在师资方面,不问地域,唯才是举,迅速引进了张颐、范祖淹、钟作猷、萧涤非、桂质柏等名师。在他的这一办学思路下,“川大高层职员中川籍人士的比例由80%下降到39% ,教员中该比例由72%下降到59% ,外省人超过了本省人。”[ 2 ] 在招生方面,任鸿隽打破“四川大学是四川人的大学”的狭隘观念,大力面向全国招生。招收了大批省外学生,很快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川大的外省生比例上升迅速。任鸿隽的这一“国立化”的思路,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方面,通过川大国立化,防止学术与行政两方面的近亲繁殖;另一方面,通过川大的国立化,打破四川的军阀割据局面,让四川成为中央政府所掌控的区域。在“现代化”与“国立化”之外,任鸿隽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或许与任鸿隽本人所从事的化学专业有关。毕竟,学好化学的一大关键就是动手做实验的实践能力。他在给川大学生演讲时说:   学政法的,我们可以使他去研究地方政治,或县政实施;学经济的,可以叫他们去调查商业状况和农村经济;学农的可以叫他们去改良农作种籽;学物理化学的,可以叫他们调查及改良土壤 [3 ] 。8 22021年王   琦,等:论民国时期的科学家掌校 第5期

 在任鸿隽看来,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在他看来,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格之养成。而说到人格养成,任鸿隽认为学生匿名检举的行为值得反思与警惕。针对川大个别学生的这一行为,他批评说:   凡人作事,即应负责,怕负责则不必作。作而怕负责,其人之道德人格均不堪问。在校如此,害及全校;出生社会如此,害及社会……若不依正当手续,形同鬼蜮。学校负责培养良好青年之责,对此等不良分子,将不惜严厉之惩处 [4 ] 。由此可见,作为四川大学校长的任鸿隽,在教育理念上呈现四种特点:第一,用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思想上走向现代化;第二,通过改善师资与招生的方式防止高校的近亲繁殖现象;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第四,培养学生光明正大的负责任的态度,养成宽广开朗之心胸。二、胡先骕:办学理念中的“四大方针”任鸿隽担任川大校长的时间不长,两年左右。与他有同样经历的是植物学家胡先骕。从 1940 年 9 月担任中正大学校长到 1944 年 3 月离职,胡先骕担任中正大学校长的时间也就三年多。不过,就是在他任上,中正大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招生数量,都有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美誉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第一,作为中正大学校长的胡先骕,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国文与英文。

 1942年10月12日,他在总理纪念周给学生做了题为《求学与修养》的演讲,演讲中他说:   诸生来校求学,无论入文法学院、工学院或农学院,除修习本学系应修之学程外,如有余暇,宜注意研习国文与英文,以备将来服务社会之需用 [5 ] 。由此可见他对基础学科的重视。这与苏步青提倡的“考试先考国文”的理念非常类似。第二,胡先骕非常重视业余自修。他认为在专业之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副业,这一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副业有可能使人做出更大成就。因此,真正杰出的人才,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学会自学自修。唯有如此找到自己的学术兴奋点,才有可能做出成绩。关于这一点,他在《如何获得丰富快乐之人生》中说道:   总括起来说,我们一生的精力不应该限于职业,在从事职业之暇,应善自利用时间,去追求真美善,去追求世上无穷的知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并不限于职业;副业的成就,往往可以大于正业,因为正业是赖以维持生活的,副业才是精神所寄托的!中国的儒家,正业多半是政治,副业才是各种专门的学问,但是他们藉以名垂不朽的,还多半是他副业的成就。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养成精神所寄托的副业,去获得丰富快乐的人生 [6 ] 360 。第三,胡先骕主张广博高于精专。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囿于自己的专业,未免太狭隘与偏颇。一个杰出的人才,最好是在拥有渊博学识基础上的专精。胡先骕认为美国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开始在中国显现。对此,他在《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9 22021年王   琦,等:论民国时期的科学家掌校 第5期

 方针》中反思说:   美国教育精神之另一恶影响,在吾国已渐见端倪者,厥为但求精专,不求广博,抑若各种学问毫不相关者然。自“五四”风潮以来,学生多不欲求学。东南大学之学风较佳,学生多能以求学为职志,然其求学,每有但求精专之弊。余授生物学,请以生物系学生为喻:学生之治生物学者,似有一种误解,以为但求尽习生物系所有之课程,即可以生物学名家。文史等陶冶人格与生物学无关之课程无论矣,德法文为治学之工具,亦鲜有愿学之者。拉丁文为治分类学必须之锁钥,学校既无此科,恐有之,亦非强迫之必不愿学也 [6 ] 293 。胡先骕的这一理念,与胡适所主张的“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胡先骕是植物学家,但他的文史功底极深,擅写旧体诗,喜欢用文言文写诗话评价古人的诗作,故而也是诗家与文艺理论家。胡先骕的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与行政才能,是中正大学在抗战时期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胡先骕执掌中正大学时,恰逢抗日战争关键时期,故而,他在校长任上,非常看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教育理念。1941年,当胡先骕从沦陷区的北平来到江西泰和担任校长时,有学生怀疑他与汉奸有联系,不然怎么会如此顺利的从沦陷区出来呢?对此,胡先骕在大会上特别解释说:   我在北平,王揖唐本来是我的朋友,他当了汉奸,我就疏远了他。他多次亲自请我出来帮他工作,我坚决拒绝了。至于我通过沦陷区回江西,没有汉奸为我护驾,我是国际有名的学者,谁也不敢动我…… [7 ]中正大学成立后,为援助抗战,还特地成立了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由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领导,不幸的是,服务团与日本侵略者狭路相逢,面对日寇的淫威,姚名达教授与学生英勇不屈,顽强抗敌,结果壮烈殉国。听闻此消息后,胡先骕失声痛哭,亲自公祭姚名达烈士,并撰写挽联曰:   盛年绩学,识贯古今,黉序获良师,平日读尽陈编,早有鸿文垂宇宙;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梓,永留浩气壮山河!不论是与王揖唐划清界限,还是哀悼姚名达,都体现了胡先骕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家国情怀,这也是胡先骕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三、竺可桢:教育理念中的“四论”从1936年4月26日执掌浙大到1949年4月29日卸任,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担任校长达十三年之久。这十多年中,前八年处于抗战时期,浙大几度搬迁,师生的生活水准直线下降,然而,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浙大依然保持了教学的高水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期参观浙大之后,评价其为“东方之剑桥”。浙大办学的辉煌,与竺可桢的办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竺可桢的办学理念,可概括为0 32021年王   琦,等:论民国时期的科学家掌校 第5期

 “办学四论”,即“教授至上论”“通才教育论”“教育独立论”“基础理论研究至上论”。“教授至上论”,指的是大学里地位最高的应该是教授。竺可桢认为,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关键在于大学里的教授,教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因此,他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聘请一流的学者,聘请马一浮就是典型例证。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做了来浙大后的第一次演讲,演讲中,他说道: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8 ] 334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对这一点,竺可桢给出的答案就是他的“通才教育论”。通才教育,即常识教育,它意味着每个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在各门学科中都具备基本常识,与其相对立的即专业教育。关于这一点,竺可桢认为: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9 ] 。通识教育并非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后才提出的观点,而是他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他还未担任浙大校长时,他就在1936年1月1日出版的《国风月刊》上发表了《常识之重要》的文章,文中说道: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虑,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于常识也 [8 ] 224 。竺可桢关于“通才教育”的理念,与哈佛大学所倡导的“通人教育”不谋而合。1945年12月21日,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   晚阅 Harvard Report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哈佛关于通人教育的报告。第二章 p.54 ,谓所谓通人教育,其目的在使民主国之国民能对于选人、择业知所取舍。在现时专门技术时代,一人不能无所不精,必须依赖专家,故生病则求医,涉讼则见律师,走远则要汽车夫,电灯发生障碍则请机匠。通人教育不能使人人为良医、大律师,但能使人与医师、律师接谈以后,知其良莠。故 Wm.James云:一个有教育的人,见君子而一望知之“ An educated person knows a goodman when he sees one 。”[ 10 ]竺可桢“教育独立”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1936年9月17日,他刚刚执掌浙大,在哈佛大学同学会上提到哈佛大学办学方针时,重点提到了哈佛大学“提倡思想自由,反对政党和教会干涉”的治校方针。这也是竺可桢所努力提倡的。第二,经费由政府负担而不受政府干涉。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中看出。这三个条件是:“财政须源源接1 32021年王   琦,等:论民国时期的科学家掌校 第5期

 济;用...

篇四: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斌:

 大学有更大的担当 我们从不缺乏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 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 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和梅贻琦的清华时代, 我们忧心忡忡于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时光已经过去。

  或许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关于大学的发展还有很多新的模式和可能, 除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守夜之外, 大学还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象牙塔” 和“世外桃源” 是一个梦想, 比回忆和怀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座能“入世” 的大学。我们当然应该有梦想, 但我们也永远都生活在此时此刻。

  我们试图通过记录一个大学校长的方式, 来寻找在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式。

 选择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儒雅的校长既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教育家的期待, 但又在很多方面逾越了我们的想象; 另一个方面, 则缘自南昌大学近十年来“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的生机和活力, 以及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愿景。

  何妨像卸下肩上的担子歇歇脚一样, 暂时清空固有的观念。

 在赞扬或者质疑之前, 先弄清楚他是谁, 他在想什么, 他都做了什么。

  从 2002 年除夕说起

 2002 年的除夕,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是在前湖校区的工地上和基建队一起度过的。

 指挥中心刚刚建起来, 墙上还没来得及刷石灰, 看上去黑乎乎的。

 老乡烧了一大锅土菜。

 大家围在一起, 外面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室内也冷, 但歌声飞扬。

  “我喝了几杯烈酒, 还唱了歌。

 ” 周文斌回忆道。

  他唱的是:

 “今日痛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是时, 距离 12 月 17 日调任南昌大学校长过去了 45 天, 距离前湖校区 03级新生开学还有 9 个月。

 新校区开工典礼的时候, 著名的生物学家、 南昌大学唯一一名终身教授、 87 岁的邓宗觉先生也参加了。

 “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那时候还是一片荒地, 第二年就要住进去学生, 时间太紧了, 给我我可不敢接。

 ”

  周文斌, 时年 42 岁, 江西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南昌大学的前一任校长为潘际銮院士, 是江西省政府请求清华大学支持推荐, 66 岁任职, 2002 年离任时 75 岁。

 调任之前, 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曾和周文斌有几次长谈, 孟书记的话, 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我觉得你周文斌是一个干事的人, 想让你去干更大点的事。

 安排也尽可能给你搞好了, 你可以甩开膀子去干, 不会让你卡在那儿做不成事。

 ”

 接?

 履新南昌大学之前, 周文斌任东华理工学院院长。

 他在东华理工学院任院长已经两年, 学校发展的规划、 资金都已经落实,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天时地利人和。

 不接?

 江西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

 全国 13 个省市自治区没有部署院校, 江西是其中之一。

 全省只有唯一一所 211 院校——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4700 万江西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文斌的专业是地质学, 在东华理工学院期间, 为了科研, 他每年大概要出去两三个月, 在野外搞地质勘探, 并常常带学生去野外实习。

 在一次与学者胡平的交流中, 他曾经这样描述, “当你站到昆仑山上, 站在戈壁滩上, 和莽莽苍苍的大自然一比, 就会觉得人其实是很渺小的。

 ” “地质这门学科又常常让我夜半思忖: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过客, 个体生命更是如沧海一粟, 昙花一现。

 我这一生为什么不干大事, 成一番大业呢? 南昌大学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如果我把南昌大学做好了, 就比我把东华理工学院做好的贡献更大。所以我当然要来,而且来了必须要把工作做好。

 ”

 2002 年 12 月 17 日, 一个普通的南方的冬天, 周文斌跟平常一样准点起床,只是去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 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他看上去儒雅并且文质彬彬,既没有忧心忡忡也没有壮怀激烈。

 六年之后, 2008 年 12 月, 周文斌做客“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演讲结束, 在留言册上, 他写, “做负责任的地球人。

 ”

  心中燃烧的激情和梦想总有一天会被时间冷却, 只有那些充满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 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

 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旷日持久的肩负, 但我们的确希望,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能承受得更多。

  周文斌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问学于山水之间

 山水、 清溪、 森林小径, 鸟鸣、 山幽、 林籁之声。

 这看起来很像是某风景区的广告, 事实上这是关于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真实描述。

 两座原生态的山, 五泓穿行于校园中的湖, 绿化面积近 2500 亩。

 自始至终, 校长周文斌的大学规划中,都要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校园。

  这是一个“出世” 的梦想。

  中国古代的书院, 多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像是一种巧合, 周文斌的祖籍是湖南衡阳, 生于江西。

  这需要“入世” 的担当。

 从 2003 年 2 月 8 日,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第一幢建筑——学生第一食堂正式破土动工, 到 2007 年, 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四年的时间, “回想起来, 校长好像是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座这么大的校园。

 ”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刘磊笑着回忆。

 没有魔法。

  怎么融资? 怎么规划? 怎么落实?

  一言难尽。

  只能在校史的图片资料中, 我们看见了在新校区工地上一身水一身泥的新校长。

  现在的南昌大学, 从清晨六点多到傍晚, 沿着湖边的小径, 总有人在读英语,看书, 聊天, 讨论问题。

 图书馆靠近湖边的一侧, 近五天, 下午四点, 都有一个穿红色衣服短头发的女孩在练小提琴。

 也会有老师经常把课安排在外泾楼前的草坪上, 同学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不远的地方, 就是孔子的雕塑, 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2004 级声乐专业的何东泽, 刚入校的时候住在老校区, “那边的艺术楼很破旧, 要练琴的话要先排队等。

 现在在这边, 随时去琴房都可以。

 很多别的学校的同学过来, 都特别羡慕我们。

 ” 他 2007 年毕业, 工作了两年之后, 又读了南昌大学的研究生。

 抵牾大学校园建筑工程建设的人, 通常引用已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 梅先生是说关键在大师, 不是说不能有大楼。

 历史已经证明过, 没有大楼的大学可以培养出大师, 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 有大楼的大学无法培养出大师。

  2010 年《中国新闻周刊》 第 24 期的封面报道是关于“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 在阐述评选的标准和范围时, 报道中这样写:

 “有别于国内已有的各种大

 学排行榜, 本次调查以学生满意度为唯一评选维度, 全面展现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对母校就业、 学习氛围、 学术实力和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

  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排行榜中, 南昌大学排名第一, 满意度得分 88. 16分。

  “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为南昌大学跻身排行榜榜首立了功劳。

 从 2007 年10 月开办, 截止 2011 年 4 月 9 日, 共举办了 98 期。

 国内高校各种论坛林立,能够定期坚持上百期的, 恐怕为数不多。

 讲座的第四十二期的主讲嘉宾是校长周文斌。

  曾经多次有人建议他改造校园内的仪凤山, 他都拒绝了。

 “一定要给同学们保留好这座原生态的山。

 我们做得还算不错, 现在里面还有很多野兔子呢。

 ” 他笑着说。

  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来显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 也不能武断求学于山水之间比身处闹市的效果更好, 但毫无疑问, 在有山有水、 错落有致的校园里,智者和仁者都可找到读书的佳处。

  2008 年 11 月 28 日,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视察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他说,“尽管有些负债, 但建了这么好的校园, 这有功无过, 历史会记下浓浓一笔。

 ”

  不过, 更让他感觉开心的是能从办公室的窗外看见同学们在山下看书, “中国古代有在名山之中建书院的传统, 国外很多大学也都建的很漂亮, 我们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让他们安居乐学。

 这是我们的责任。

 ”

 大学之大, 大在担当

 2005 年清明节, 周文斌去庐山植物园拜谒了胡先骕先生。

 胡先生 1940 年创办了 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是著名的植物学家,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

 国立中正大学是南昌大学的前身, 在已故老校长的墓碑前, 周文斌伫立了很久。

  1912 年年末, 20 岁的胡先骕刚到美国, 正逢圣诞节。

 他满怀忧虑地题诗这样记述:

 乞得种树术, 将以疗国贫。

  时至今日, 昌大何为? 周文斌的首要目标, 当然是要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 211 高校, 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责任, 有这样一种担当, 支撑江西经济的发展, 包括人力资源,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 各个方面, 都要起到支撑作用。

 ”

  这与胡先骕先生“将以疗国贫” 的愿望遥相呼应。

  上个世纪 40 年代国立中正大学成立生物系以后, 学生们就开始考察鄱阳湖周边的植物、 湿地、 鸟类等, 进行记录和研究。

 周文斌执掌南昌大学以后, 加大了对鄱阳湖环境与资源研究的力度, 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

 2009 年 4 月,第一届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周文斌作了《鄱阳湖水环境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题报告。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 江西省将建立光电、 新能源、 生物等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基地。

 与之对应的是:

 2008 年 10 月, 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南昌大学成立; 2009 年 10 月, “南昌大学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揭牌; 2010 年 5 月, 全国首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南昌大学。

  社会普遍指责和质疑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蔡元培将“学术” 分为二个名词, 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

 治学者可谓之“大学” , 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

 如果笼统将前者概括为“无用之术” , 后者概括有“有用之术” , 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 大学应该是学“无用之术” 的。

 无功利心, 耿直, 率真, 有一点小怪癖的老教授们, 还有一群年轻气盛、 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大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创造产值, 怎么看似乎都是不对的事情, 不好的事情。

 不清高, 不固执。

  我们有一种隐秘的逻辑和想象, 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一定缺乏独立的精神, 自由的思想, 一定会沦为工具, 只能创造经济效益。

  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二十, 是周文斌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划分标准。

 前者是基础人才,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会留在江西工作, 会去一线, 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

 他们要接受的是“有用的教育” , 以担当社会的发展。

 但是, 这种专业技术人员并非只是工具, 他们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理工科学生一般逻辑性很强, 我们让他去接受艺术的熏陶, 去听音乐会, 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

  百分之二十是拔尖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还要背靠南昌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优势,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养。周文斌把这百分之二十看成是学校的“拳头产品” 。

  在他所认为的大学的担当里, 还有对于文化的担当。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生存很难, 大学应该有所作为,进行传承和保护。

 江西有弋阳腔, 青阳腔, 我们都已经纳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也成立了赣剧艺术中心, 由学校提供支持, 让老师和学生去乡 下采集民间歌谣、 民间舞蹈, 然后回学校进行整理排练。

 ”

  2010 年 11 月,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 南昌大学凭借新编赣剧《临川四梦》 , 获得最高奖“中国戏剧奖” 。

  文化担当不仅仅是保护传统艺术, 还要通过文艺展演来带动区域文化发展和繁荣。

 作为“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的姐妹篇, “前湖之韵” 周末音乐会在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在学校上演一场文艺展演, 不少南昌市民也会经常带着孩子来赶场。

 2010 年 5 月, 由南昌市委宣传部和南昌大学共同筹建的南昌爱乐乐团成立。首场演出时, 周文斌将指挥棒交到了首席指挥的手上。

  校长和他的学生们

 如果问一名大学生, 你见过你们校长吗? 会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答案:

 “见过啊, 开学典礼的时候见一次, 毕业典礼的时候还能再见一次。

 ”

  南昌大学的周文斌校长并不难见。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张安俊回忆, “当时开学没几天, 我从老师那要了校长的手机号, 给校长发了信息, 说我们有几个同学希望能见他。

 然后他就回信息, 让我们第二天上午十点去他老校区的办公室, 还说明了办公室的地点。

 ”

  三个学生第二天如约去了老校区的办公室, 心里忐忑不安。

 没有预料到校长会回信息, 并且这么快就答应。

  “他问我们是不是坐 209 来的? 公车上挤不挤? 能不能吃辣? 吃食堂习不习惯? ”

  跟校长聊了半个多小时之后, 三个女生觉得校长很忙, 总要接电话, 就主动告辞了。

 在老校区附近的米粉店吃了米粉, 兴高采烈地回前湖校区。

 “我们跟老师说我们见了校长了, 他还不信。

 老师说校长那么忙, 他们见他都要排队, 你们怎么能见得着。

 ”

  后来的情况证明, 不仅仅是可以见到, “我们有很多学生活动, 都会给他发信息, 只要他时间安排的开, 都会来参加。

 但是我们经常遭到批评。

 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老师都还住在老校区, 我们的活动又经常是周末, 他们一听说校长要来就要赶回新校区来, 总是弄得措手不及。

 ”

  2006 年 10 月,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问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的东芳去听了总...

篇五: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dquo;水杉之父”胡先骕人生抉择 贺 伟

 约 5257 字 “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轰动了国际科学界,被誉为近代世界自然历史研究三大发现之一,对植物形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1947 年,水杉在庐山植物园引种成功。

  走进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的大门,便可看见两旁耸立着一棵棵拔地而起的“宝塔”,这便是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被誉为“水杉之父”的胡先骕静静地安卧在由他一手创办的庐山植物园中,每天都与他珍爱的众多植物朝夕相伴。

  1944 年夏,中央林业试验所的王战教授在湖北利川县发现一棵极为茁壮挺拔的树木。他将标本送给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过目,引起极大的关注。

 胡先骕多次派有关人员去川、 鄂交界的山中考察。

 经过几年的精心研究,胡先骕和郑万钧教授终于在 1948 年确定:这就是普遍认为已在世界绝迹的珍稀植物水杉。

 “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轰动了国际科学界,被誉为近代世界自然历史研究三大发现之一,对植物形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1947 年,水杉在庐山植物园引种成功。

 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陆定一传》 中,记载有 1956 年 4 月 27 日陆定一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与毛泽东说到胡先骕的事。

 陆定一说胡先骕批评苏联科学家李森科的观点,看来还是对的。

 毛泽东问胡先骕是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吗?时任中宣部部长、 主管学部委员评定工作的陆定一说: “不是,没有给。

 ” 毛泽东说: “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

 毛泽东称胡先骕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是恰如其分的。(生物学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正是胡先骕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生物系、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

 胡先骕,1894 年 4 月生于江西南昌新建县。父亲官至内阁中书,母亲通经史、谙诗词。胡先骕 3 岁便学《三字经》,5 岁学《论语》 、 《诗经》,7 岁识字达万余,能通训诂,辨四声,被家乡人誉为 “神童” 。

 15 岁时,胡先骕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预科,19 岁时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攻读森林植物学。留学期间,胡先骕与中国同学节衣缩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之一——《科学》杂志,还在纽约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科学机构——中国科学社。1916 年 11 月,22 岁的胡先骕获农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

 中国有几千种植物资源,但当时,中国的植物学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比之下,美洲、欧洲植物品种不多,但是他们对植物的研究、开发、利用极为重视。胡先骕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以庐山为起点,开拓出中国自己的植物事业。

  然而,外受列强欺凌、内遭军阀混战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去开拓植物事业。胡先骕空有虚职,不得不于 1918 年秋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教授。

 在南京任教的第二年,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并很快得到国内 7 所高等学校、24 所中学的赞同,商务印书馆也愿予以赞助。他带领师生们辗转于各省山区,在将近一年、行程万里的植物考察与采集中,获得数以万计的蜡叶标本,相继写出《浙江植物名录》 、 《江西植物名录》和《江西、浙江植物标本鉴定名表》等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

 1922 年南京高师扩建为东南大学,胡先骕受命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生物系并担任系主任。他随即领衔与邹秉文、钱崇澍等专家编著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高等植物学》教材,并成为国内各大学的主要教材。

 胡先骕还与杨杏佛等人于 1922 年底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他任植物部主任。

 为了更好地开拓中国植物事业,1923 年秋胡先骕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一年后获植物分类学硕士,第二年获该学科博士学位。

 他 1925 年回国,继续在东南大学和生物研究所任职。1928 年,北京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决定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水平最高的 “静生生物调查所” ,胡先骕受聘赴京主持筹建工作,后任调查所代理所长兼植物部主任,同时在北京大学、北京师

 范大学任兼职教授。

 1930 年,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会议上,胡先骕当选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委员,使中国在国际植物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胡先骕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创办一座正规植物园,探索、驯化、研究各种植物的生长,破解其中的奥秘。

 他始终没忘记庐山,那是创办植物园最理想的地方!1932 年,胡先骕亲赴南昌,与江西农学院协商,由静生生物调查所与江西农学院合办庐山植物园,得到农学院和江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1933 年胡先骕发起、创建了中国植物学会,任首届会长兼《中国植物学》杂志总编辑。

  1934 年 8 月 20 日,中国第一座正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正式成立,胡先骕任庐山植物园董事会董事长。

 他常到庐山植物园视察、 指导工作,还领衔为庐山植物园发起大规模的募集基金活动,林森、蒋介石等人都名列发起人名单。

  1950 年,胡先骕继 1948 年鉴定出了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获“水杉之父”的盛誉后,又第一个提出植物多元分类系统,在国际上产生极大影响,获得“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的盛誉。

 在胡先骕诞辰 110 周年的纪念会上,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朱光华博士对胡先骕的学术成就给予了至高的评价:“西方人把林奈作为植物学之父,那么胡先骕则当之无愧是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胡先骕博士 1950 年提出了至今仍被世界公认的一个多元系统,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

 ”

  耿直率真唯理是求

  胡先骕性格耿直率真,始终坚持唯理是求,决不看风使舵,丧失原则,纵致屡遭磨难也无怨无悔。他留学多年,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民主、自由之风的熏陶,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唯上” 、 “唯书” 的传统习规极为厌恶,不但毫不留情地加以抨击,而且以实际行动表示反对,这就使胡先骕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颇为艰难。

 1940 年,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筹办国立江西中正大学,向教育部推荐胡先骕任大学校长,得到批准。

 胡先骕明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大学的艰难,仍欣然领命,决心为战争结束后重建祖国培养急用人才。

 1942 年初,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掀起“倒孔(祥熙)”学潮,中正大学学生积极声援支持。蒋介石极为不满,要求胡先骕严加管束学生,领头“闹事”的学生一定要开除。胡先骕虽然一向不赞成学生闹事,但也认为事出有因,并非学生无理取闹,不应处理过重。

 他顶住教育部和省政府的压力,未开除一名学生。

  1946 年夏,蒋介石、宋美龄重返阔别 8 年的“夏都”庐山。一天,宋美龄在含鄱口、植物园一带游览,被园内的一棵红枫深深吸引,很想把它移栽到“美庐” 。于是,她请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上将帮忙。

 此时胡先骕也正在庐山植物园,他一听说有兵丁挖红枫,便夺门而出,大声呵斥来人住手。兵丁们面对怒目相向的胡先骕和职工,不敢造次。

 王陵基只好亲自出马,希望胡先骕能给他一点面子。

 胡先骕说这棵红枫是万里迢迢从意大利高价买来的,植物园里唯独一棵,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因此绝不能移走,这不是给不给面子的问题。

 王陵基耐着性子说:“你们知识分子最讲究知恩图报,当年蒋委员长十分支持你创办植物园,蒋夫人还带头捐献了 3000 美金,植物园以后的发展仍然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蒋夫人不过是想将一棵树换个地方你都不同意,岂不有违中国文化的传统和读书人的良知?”胡先骕不卑不亢地回答: “知恩应该图报,但要看怎么个报法,决不能牺牲原则。

 蒋夫人喜欢这棵树,随时都可以来观赏,又何必非要把它移走呢?是她一个人愉悦重要,还是有利于国家的植物事业重要?我是一个科学家,在我心中,科学事业比什么都重要。

 ”

 王陵基愤然变色道:“你难道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我身为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难道还对一棵树束手无策吗?” 胡先骕平静地说道: “对于你所拥有的权力我毫不怀疑,但只要我还活着在这里,谁也休想把这棵树从我眼前移走!” 王陵基怔怔地盯着胡先骕好一会儿,铁青着脸离

 去。

 宋美龄闻听此事,虽然心中老大不快,也只有作罢。

 1949 年北平即将解放的前夕,国民党派专机“抢运”北平的著名学者、教授南下。胡先骕对国民党统治已深感失望,面对软硬兼施,他毅然决定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名誉诚可贵真理价更高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胡先骕坚持原则、唯理是求的方正人格和耿直率真的性格却一直没变。

 1950 年,由原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后改为植物研究所)。

 担任静生调查所所长 20 多年的胡先骕仅被聘为一般研究人员。他没有怨言,反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很快就提出并发表了轰动世界植物学界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 。

 1953 年,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等院校联合请他写一部《植物分类学》作为教材,胡先骕欣然应允。

 但是在写 “植物分类学的原理” 这一章时,他对当时极为走红的苏联农科院院长、苏联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李森科提出的植物学“新理论” 、 “新见解”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李森科是依靠“政治力量”来支持、推行其“伪科学” 、 “反科学”的理论的,对此“我国的生物工作者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才不至于被引入迷途。

 ” 《植物分类学》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审定时,曾有人对此节内容持有疑虑和顾虑,胡先骕说他本人完全可以对此负责。出版社考虑到胡先骕在植物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国际威望,于1955年3月出版了这本专著,未料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国内一些赞同李森科观点的科研人员认为,胡先骕不该在大学教材中武断地下什么“伪科学” 、 “反科学”的结论;一些相关领导也认为在中苏关系极为密切的时候,不应毫不留情地批判苏联权威人士;在华工作的苏联有关专家更是向中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这些意见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认为他对李森科的批判极为不妥,公开声讨其所谓反苏、反共、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的罪行。随后,《植物分类学》一书停止销售,尚未售出的存书全部销毁。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面前,胡先骕却没有丝毫地退让,他拒绝检讨,说对自己的弱点可以检讨,但在科学的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坚持真理,决不能丧失原则,更不能以个人的荣辱名利做交易。高教出版社与他商量,大学急等教材用,可否将《植物分类学》一书中有关李森科的内容加以删改,再重新出版,胡先骕断然拒绝。

 幸好,苏联国内也很快开展了对李森科 “伪科学” 的批判。

 中国生物学界对胡先骕的批判、声讨随即降温,最终不了了之。

 博学多才 文理双全

  自从 1954 年撰写《植物分类学》惹祸之后,胡先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表论文、论著遇到不少困难。但他一如既往,潜心于植物研究,陆续写出 200 余万字的《经济植物手册》 。1957年《中国植物志》编写工作开始启动,他虽然只挂了个编委委员,但仍然担负起实际总负责的重任,联络全国植物学界的专家、 学者,高质量地完成这一任务,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学家的愿望。他自己还亲任桦木科与榛科的组织、撰写工作。

 胡先骕不仅在植物学方面成就杰出,文学造诣也颇深。

 1919 年前后,胡适等人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胡先骕不赞成这位老同学的观点,撰写了《中国文学改良论》 、 《评〈尝试集〉 》 等长篇论文,把胡适自以为得意的中国第一本白话文新诗集 《尝试集》 贬得一钱不值。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两胡之争”,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就是由此而知道了“胡先骕”这个名字。

 几十年来胡先骕从没有停止过古体诗词的写作。自 1948 年鉴定和命名“水杉”后,他一直很想用古体诗词来宣传这一重大发现。终于在 1961 年,他完成了古体长诗《水杉歌》,自觉

 “典实自琢,尚不刺目”,便寄给北京某权威文学刊物,以待发表。刊物主编本是著名诗人,又是胡先骕的老朋友,很欣赏此诗,但虑及其他原因,未予签发。一个月后,胡先骕还未接到录用通知,按捺不住,拄着拐杖,直接去该刊物询问,刊物主编不敢相见。

 胡先骕极不服气,又将此诗直接寄给诗友陈毅,陈毅读后转呈毛泽东,毛泽东细读后说:胡先骕的古体诗还是写得不错的。陈毅这才在胡诗前写了一段“读后记”:“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立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余其事,值得讽诵。

 ” 并将胡诗和自己写的 “读后记” 一起寄给 《人民日报》,于 1962 年 2 月 17 日全文刊载。胡先骕看了甚感欣慰,也算是出了心头的一口闷气。

 “文革”初期,胡先骕受到严重的迫害、摧残,极大的困惑、焦虑和悲愤毁损了他的身体,1968 年 7 月 16 日猝死北京,享年 74 岁。

 名园盛会仰止万方

  历史的阴云终于逝去,中国又进入了正常的轨道。1979 年 5 月 15 日,中国科学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为胡先骕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胡先骕的一生,推倒了一切强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几百名有关领导、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向胡先骕先生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1984 年 7 月 10 日,在庐山植物园创建 50 周年纪念日里,胡先骕的家人遵照胡先骕临终遗言,将他的骨灰送回庐山植物园安葬。

篇六: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2卷第4 期20 0 9 年8 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o fJia n g x iN o r m a lU niversity( S o cia l S cien ces)V 0 1. 4 2 N o . 4A u g . 2 0 0 9文化转型时代的先驱者胡先啸( 笔谈)编者按:胡先辅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教育家和文学家、 原中央研究院院士, 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甚少。

 20 0 9 年5月 24 —25日, 中正大学一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校友会、 中共新建县委县政府在胡先辅家乡江西省新建县共同主办了“纪念胡先辅诞辰115周年暨学术研讨会” 。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胡先辅思想的价值及其对国立中正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创办作出的贡献。

 为深入研究和挖掘胡先辅的思想, 本刊从与会文章中遴选了6 篇论文, 从不同视角聚焦于胡先辅的思想、 社会角色和历史地位, 希望以此表达我们对胡先骗先生的缅怀和敬意, 也期待得到学界同仁和读者朋友的关注与回应。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的胡先辅及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王刚( 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所, 江西南昌33∞27 )胡先辅先生是“中国植物学之父” , 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 他在人文领域却以文化保守派的面目出现。

 20 世纪20 年代, 作为《学衡》 主将之一, 他与文化激进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知识分子之间的交锋, 从本质上来说应是价值之争, 它必须依托知识而展开, 这也就决定了论战者文化背景及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在学衡派学人中, 胡先辅拥有他人难以取代的知识结构, 理由至少有二:

 一是他留学美国, 最终成为自然科学的巨子, 但并不媚外, 一生服膺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文造诣深厚。

 二是他以科学家身份兼作文学, 成为文学论争中的核心人物, 在中国近代学术界称得上绝无仅有。

 在那个以科学和西学为荣的时代, 这种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文化威慑力, 从而也给《学衡》 的创立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以近代知识转型为考察背景, 来看胡先辅及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 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 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胡先辅及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 是伴随着传统士人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或者可以说, 是一种文化危机之下的知识应对。

 近代以来, 传统的知识系统一步步地遭到了否定, 这种否定对于士大夫的解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士大夫解体的同时, 随着知识基础的转移, 新式的知识分子开始产生, 他们的知识基础或者说收稿日期:

 20 0 9 —0 6—0 2作者简介:

 王刚( 19 7 1一), 男, 江西南昌人, 历史学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所副所长、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与文化、 历史文献学。段怀清( 19 66一), 男, 湖北随州人, 文学博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20 世纪中国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及现当代知识分子问题。胡迎建( 19 53一), 男, 江西星子人, 江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江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近代文学及江西文献。胡宗刚( 19 62一), 男, 江西九江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和知识分子问题。许怀林( 19 37 一), 男. 江西宜黄人,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江西地方史及宋史。李德成( 19 66一), 男, 江西吉安人, 历史学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史。 万方数据

 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 0 9 年立说依据不再是古典知识, 而是所谓的现代西学, 知识权威或文化资格发生了重大位移。

 从科场到学堂, 从中学到西学, 不仅是知识基地的转换, 更是知识分子结构的巨大调整。

 士人的逐渐消失及被排斥,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彻底死亡。

 除了死守传统的遗老遗少, 一批要求保存旧文化的新人物日渐出现,这就是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新文化保守主义者。

 这些现代中围的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复占癖, 相反, 他们大多数都有良好的现代眼光及知识背景, 与文化激进主义者全盘抛弃传统不同的是, 他们要做的是旧学的现代转换。

 我们或者町以说, 这是在文化危机面前, 出于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知识应对, 它们都植根于现代知识及价值体系上, 而非所谓的倒退与进步的对立。

 这种不同自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也使得士阶层在转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进程中, 因文化价值的差异而产生了重大的裂变。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从士大夫转换为近代知识分子的那一刻起, 这一阶层就已经由同质性转为异质性的群体,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之初就是碎片化的, 文化价值的差异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分裂、 游弋在不同阵营,而这其中最晕要的自然是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对立。其二, 以留学生为主力的学衡派与文化激进主义代表者的论战, 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意义上的新旧之争, 比之陈独秀、 胡适等人, 学衡派诸子的西学色彩有过之而无不及。

 罗志田说:

 “《学衡》 杂志的出现确有象征性的转折意义。

 ……到19 22年《学衡》 出, 表面上似仍以对中国传统的态度区分, 实际上已成为西与西斗, 争的是西学正统。

 ” ( 罗志田:

 《西方的分裂:

 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 载于罗著:( - - 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 , 广东教育出版社20 0 1年版, 第157 页)这种所谓的“西与西斗” , 其实质是要打破激进主义者对西方文化资源的独断。

 抛开意气之见, 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这是一种对西学话语权的争夺。

 比之学衡派同仁, 胡先骗在这方面的意识更为强烈, 所以冲击力也更大。

 当时的文化激进主义阵营将学衡派称之为“胡梅辈” , 其中“胡” 就是胡先辅, 可见其影响之大。

 在论战中, 胡先辅也一再突出己方的留学及西学背景, 以最大限度地争夺知识阵地。

 为此胡先辅对留学生期许极高, 他认为, 在靠本土资源挽救文化危亡难以奏效之下, 需借助外来理论与思想, 所以留学生是唯一能挽救文化危亡的群体, 应具有守护传统的使命感。

 换言之, 文化保守主义发展到《学衡》 阶段, 与激进主义进行对决者已不复是当年那些旧学派, 而换成了同具西学修养者。其三, 号称“昌明国粹” 的《学衡》 是不能脱离旧学基础而立论的, 在文化论战中, 必须要有一个精通西学理论, 又兼通古诗文之人, 胡先骑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旧学色彩十分浓厚, 早年师从沈曾植, 并对于“同光体” 的另一位大师陈三立加以问学。

 源于以上关系, 青年时期的胡先辅对于古典诗文的情感及修养远在一般学人之上, 这成为他与旧文人及热爱古诗文者最重要的文化纽带。

 这种纽带主要作用于两类人群, 一是传统学者, 二是没有留学背景的《学衡》 同仁, 这对于学衡派及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胡先辅的学术素养使他足以承担弘扬古诗文的重任, 他也由此成为新文学运动中反对白话诗的最大主力。

 长期以来, 他及学衡派被认为是阻挠新文学及新诗发展的反动力量, 但这其实不过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简单推想。

 学衡派并不反对新文化, 从学衡派的知识背景来看, 他们大多留学海外, 浸润于西学, 怎么可能无端地反对新文化或新文学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本就是历史的误会,甚至就是歪曲武断之言。

 《学衡》 从来不反对新文化, 反对的是毁弃古文, 消灭古典的新文化。

 或者说,不赞成当时的那种激进方式, 而希单另走一途。

 所以胡先辅着力指出, 胡适等人攻击的清代旧体诗不是输在形式上, 而是输在内容不够, 这是时代所造就, 非人力所为, 或者说那是时代的缺陷, 而非文体之过。他说:

 “以曾受西方教育, 深知西方文化之内容者观之, 终觉其诗理致不足, 此时代使然。

 ” ( 胡先啸:

 《评< 尝试集)》 ( 续), 《学衡》 第二期)这里所谓的“理致” , 不仅是时代精神和创作经验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现代学术发展所带来的理论深度及思考力。

 换言之, 随着各种新学术的发展, 新诗自然会结出成果, 但它不是割裂历史, 推倒过去的后果, 而只能是新旧文化融会的结晶。其四, 在知识背景上, 胡先辅具有学衡诸子都没有的一个身份, 那就是科学家。

 在那个时代, 科学家是个很有震慑力的头衔, 新文化运动正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号召赢得了舆论的同情与支持。

 然而, 当陈独秀、 胡适等以科学代言人自居之时, 科学被极大地化约为了一种态度和口号, 以极为简单明了的方式出现, 于是科学内在的复杂性被遮蔽了。

 从这个意义I二去看, 我们可以说, 对于科学理解的偏差应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大的不足。

 当胡先辅以一名卓越的科学家身份而讨论文学问题时, 对于激进主义的科学观 万方数据

 第4 期文化转型时代的先驱者胡先骑( 笔谈)5必带来极大的冲击。

 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 文学问题表现于面上, 本质问题是科学的对决, 而这恰是胡先辅之长, 陈、 胡等人之短。

 需要说明的是, 在此我们无意去全面否定胡适科学方法在那个时代的正面意义。

 但简便易学的胡适“科学方法” 由于其化约性, 势必有粗糙甚至不科学之处, 胡先辅就是对其方法最早质疑的专家之一,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胡先辅的科学观念“弦断无人听” , 胡适反倒成了科学的代言人, 这其中实在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总之, 在近代中国空前的文化危机面前, 对于传统的守护催生了文化保守主义, 然而这种保守并非是顽固落后, 文化保守主义中的学衡派更是以西学为理论基础, 有着新文化建设的理想。

 他们与文化激进主义的不同, 不是在于守旧, 而是在于如何在现代知识体系中, 将新旧进行调和, 以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就知识体系而言, 他们是立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新知识人, 并且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 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从而与文化激进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在这一进程中, 比之其他《学衡》 诸人, 胡先辅的知识优势是极为突出的, 在一个标榜以西学和科学治文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时代, 这种优势至少可以在三个层次逐级展开, 为《学衡》 增添战斗力。

 一是胡先辅作为留学生, 能与梅光迪、 吴宓等联手, 以西方资源抗衡激进主义, 为传统文化赢得阵地。

 二是作为古诗文创作评判者, 能以自己的学术功底和渊源, 集聚旧学人物, 团结《学衡》 新旧两派, 并将旧诗文纳入新学术的轨道, 从而为新文学的发展提出另一条道路。

 三是作为科学家, 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 能坚持真正的科学理念, 虽当时少有解人, 但对于当时滥用科学之名来宣扬激进主义起到了相当的抵御作用。

 总之, 以胡先辅的知识结构作为切入口, 我们可以看到, 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应在现代知识体系范畴之内, 是近代中国文化知识转型后的产物, 所以它不仅是一种新学对旧学的护卫, 更是一种现代知识体系下的创造性转化。

 从这个意义上去看胡先辅及学衡派, 我们就不仅会消除误解, 增加真知, 更可从中获得一种“了解之同情” 。文化精英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抑或文化保守主义?——试论《学衡》 前后胡先骗的思想文化主张段怀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杭州31( m 8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 胡先辅却将对中国文化与道德理想的信仰与坚持, 将对于中国古代诗文传统的极高训练、 修养和情怀贯穿了自己的一生。

 尽管他作为一个现代思想文化批评家的主要批评观点和批评活动, 基本上是在20 世纪初期即已展开并完成, 但在后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中, 无论面临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 他都没有放弃亦未改变这些观点或主张。

 这种“现象” , 在现代植物学家中是特例, 在现代思想文化批评家中, 亦不多见。从现代专业学科的角度来莺新审视胡先辅在20世纪初期的文学——文化批评活动, 所发现的可能与他实际上在现代批评史上一度相对活跃激越的声音及影响相去甚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识上的落差, 究其原由, 显然与他这种跨学科或者模糊了现代专业语境的批评语言和批评方式不无关系。

 胡先骤的思想文化主张, 尤其是这种思想文化主张的哲学基础和理路来源, 当然与传统儒家的道统与正统思想一脉相承, 再加上近现代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遭遇到的种种千古未有之巨劫奇变, 催生引发出来的一种现代反弹。

 它借鉴了美国新人文主义运动领导者欧文・白璧德的反现代主义和西方主义的批评语言,在反“五四” 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主张的过程中, 初步展现出胡先骗这种思想文化主张的基本面貌。

 概言之, 就是一种现代文化大众化运动中的文化精英主义, 西方化运动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以及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各种形态的文化颓废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在20 世纪上半叶那场围绕着中国固有文化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的争论中, 胡先辅对胡适白话文 万方数据

篇七: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Vol. 31, No.4Dec. 2016第 31 卷 第 4 期2016 年 12 月胡先骕 (1896~1968),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创者,曾被毛泽东称赞为“生物学界的老祖宗”。他还是中国文学史上“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他还是一位从事高等教育四十余年、成就斐然的教育家,曾先后在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教学工作,1940 年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位校长。多年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形成了其 “术德兼修”、“学术宏通”等高等教育观点,至今依然熠熠闪光。一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白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中国教育要从中寻找精神源泉。胡先骕反对功利主义,认为国民道德堕落归因于中国崇尚欧美国家的功利主义,这种堕落已经达到“固不仅上无道德,下无法守己也,人欲横行,廉耻道丧,已至于极点”[1]88的程度。而他所拥护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思想是救治功利主义弊害的良药。他推崇孔学是“至吾族真正之大成绩,则在数千年中能创造保持一种非宗教而以道德为根据之人文主义,始终勿渝也。中国二千六百年来之文化,纯以孔子之学说为基础,尽人能言之。孔子之教则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以知仁勇三达德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者也,又以中庸为尚。”[1]83胡先骕主张恢复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当时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打到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唱反调。他认为孔学当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一些内容非但不是毒药反而是救治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痼疾的良药,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可以用来“重建民族的自尊”。胡先骕甚至认为新文化运动“实则同为鄙弃节制的道德之运动”[1]89 。胡先骕认为白碧德 (Irving Babbitt) (1865-1933 年) 的新人文教育是“以理智为本,重事实,明经验。”这与“东方有释迦及孔子,皆最精于为人之正道而其说又在不谋而合。” [1]73 所以“人文教育,即教人以所以为人之道,以纯教物质之律者相对而言。”[1]73 白碧德与中国孔子二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即强调人的精神的统一。中西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二“实践出真知”,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其从事的高等教育实践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胡先骕留学与高校任教的经历丰富了他对高等教育的感知和认识。1912-1916 的四年时间里,胡先骕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加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学和农学,并获得了植物学硕士学位。1916 年学成回国。1923-1925 年期间,他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并获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胡先骕先后到各个高等学校任教,曾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主任,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任教。这些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弊端的认识,“自谓知留学生与中国高等教育之利病,当较他人为详。”[1]284提出诸如“国内学校程度幼稚”、“吾国大学最大之短处,自是图书不备”[1]296“以昔日之滥聘西人,虚糜公帑。”[1]297 以及大学“以所授科目与学生之多寡,为测量教授之成绩之标准”[1]298 等多项不尽人意之处。摘 要:胡先骕推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引白碧德人文主义之华,事高等教育四十余载,任国立中正大学第一任校长。他针砭时弊,指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出了“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培育“术德兼修”的人才、建设“学术宏通,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提出“宽筹经费”保障措施等等,更难能可贵。在国立中正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他将这些理论落实,对现代中国高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关键词: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术德兼修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4-0141-05[收稿日期]2016-06-25[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教学研究项目:世界咖啡馆研讨形式在《学前教育史》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4yj05;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规划项目:师范生培养与基础学校教育需求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y01[作者简介]张珍珍(1978-),女,河北定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史、教育学原理.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探究张珍珍(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

 邢台学院学报 第 31卷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期间是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时期。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拟在江西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于 1940 年 9 月创办国立中正大学,胡先骕被推荐担任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在这所大学里,他践行“术德兼修”、“教授与研究并重”,以培养“养成人格提高学术”的人才,贯彻“既贵精专,尤贵宏通”大学教育理念。胡先骕还发表诸多高等教育文章宣传和阐释中外高等教育观以及个人看法。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独具见解的文章,如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师范大学制评议》、 《从留学问题看吾国教育之方针》、 《论博士考试》, 《大学生所应抱之目的及进德修业之方针》、 《精神之改造》、 《如何获得丰富快乐的人生》, 《思想之改造》、 《致熊纯如先生论改革赣省教育书》、 《如何挽救当前之高等教育危机》、 《教育之改造》 等等一系列文章或论著。三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胡先骕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从批评当时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弊端,到提出“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理念,再到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具体措施,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非常的完善和丰富。(一)

 批判高等教育的现状胡先骕看到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针偏离民族主义方向;存在“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陋习;轻德育以及经费不足等。1.批判偏离民族主义方向的高等教育方针胡先骕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方针受到美国的“专求应用之学问”以及“专求高深之知识”影响,“安能希望养成国家主义之教育”[1]293 指责当时高等教育偏离了民族主义教育方向。2. 指责“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学风胡先骕指责当时高校普遍存在“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学风,痛斥这种学风下很难培养出一流的专家与学者。他提出自五四运动以来,高校虽不乏有以求学为志的学生,但大多学生“厥为但求精专,不求广博,抑若各种学问毫不相关者然。”[1]293-294 以东南大学生物系学生为例,学生只拘于学习生物学,认为其他学科全是无关课程而不愿学习。“学生之治生物学者,似有一种误解,以为但求尽习生物系所有之课程,即可以生物学名家。文史等陶冶人格与生物学无关之课程无论矣,德法文为治学之工具,亦鲜有愿学之者。”[1]294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数学则与育种学有关;地史学则是研究生物天演的必须知识;地质学则是土壤学之根基等,而“治生物学之学生,乃对于此种种有关系之学科,皆不欲过问,但求治生物学,焉有大成之望乎?”[1]294 并且由此可窥一斑,“一校如此,他校可知。”长此下去,积弊难返,这样的学风很难造就一流的专家和有完全人格的学者。胡先骕提出我国大学还有一种与“但求精专”所带来的不良趋势“即过于重视博士学位”。一方面,胡先骕批评过于重视博士学位会误导社会“但求专门之研究,而牺牲广博之学问是也”[1]296 ,另一方面“然过于重视学位,则有学位万能之误解”[1]296 ,对于那些仅仅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或者未获得学位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都会稍逊一筹,觉得无论日后如何用功与研究,因为学位问题社会也不重视自己的。胡先骕认为“不求宏通”学风还表现在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程度差强人意。与日本高校相比,其程度远远在日本帝国大学之下。胡先骕认为问题存在几个方面:其一,我国开设外国语言课程很少甚至有些学校不主张开设;其二,即使开设了,学习程度也比较低,而且学生也很不重视。“学校既不重视,学生亦淡漠视之。”[1]295同样,“第二外国语如德法文者,亦为重要之必修课”[1]295 ,在我国高校也是相当惨淡,很多大学生居然不能读英文参考书。胡先骕呼吁我国大学要加倍注重外国语课程的开设与学习。3.批评高校轻德育的现状胡先骕批评了当时高校轻德育的现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来自于学校重治学轻修身的肤浅认识,另一方面受到来自欧洲大学的自由散漫的学风影响。当时大学教授对学生仅依据考试之成绩以定品评,“误认治事治学为教育之惟一目的,对于正心修身之旧学,常牟髦视之。”[1]292另一方面也是受了“欧陆大学制度,极为自由,学生生活极为放荡,荡检逾闲,视为故常”的影响 [1]292 这样的社会导向和学校评定方式均与不注重个人品德休养有关,影响大学生除学习外并不注重自己的德行。4.批判高校教师队伍中不良倾向胡先骕批判了当时高校重教学轻研究的现状,认为研究与教学二者皆为重要不可偏颇,高校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去从事研究。他反对高校违背高等教育的本意而以教授科目以及学生人数来评价大学教师,提出可以将大学教授分成教学和研究两种,并鼓励喜爱研究的老师从事研究。“大学教授之职责,可分为教授与研究二种:有喜于教授者,有喜于研究者,二者皆属要事,自无容有轩轾。”[1]298 所以主张高校应该不拘于泥,不受限于142

 第 4期条框限制鼓励有的教授专职从事研究 (特别是“综合研究”),从而使我国“学术可露头角于世矣。”[1]298同时,他也揭露很多人将大学教授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权利观念过重,想着的无非是升官发财的事情。如果“余非谓工商政法不必学,教授生活之优越,有与此类职业等齐之一日也。然使智识界不为利禄所蛊,师儒得享丰厚之生活……今以生活艰窘之故,彼所学不甚专门,舍为教书匠无他途者,每每以学校为借径,苟遇良机,甚或不履行契约,中道弃去矣。”[1]298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也是高等教育的病态之一。5.批评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胡先骕意识到当时高校的很多问题,如设备图书不足、教师待遇低下等等皆是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引起的,而这些问题也阻碍着高等教育的继续前行,他既痛心也无奈。早在 1947 年,胡先骕看到大学教师为了生活往往会兼任多职,没有修养的时间也没有进步的希望,长此以往就会变成弃材。而经费短缺也使得高校难以购买更多的仪器图书。胡先骕提出并不是学生不读参考书,而是根本没有参考书可读,尽管像东南大学这种号称进步、仪器设备也算颇多的大学“惟图书一项,极为缺乏。”[1]296 而像北京的高校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的图书也更加缺乏,就更不用说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了。(二)

 倡导“既贵精专,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如何解决和弥补高等教育的弊端和不足,胡先骕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他提出了“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提出“术德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学术宏通,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提出“宽筹经费”保障措施等等。1.提倡“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胡先骕痛陈中国教育的两个主要流弊:与生活相脱节的中国传统教育以及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认为教育应立足国家主义,提出了“教育之目的在教人如何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1]406获取生活的知能而非一种资格是教育目的的第一个梯度。胡先骕斥责中国传统教育严重与生活脱节,只为获取一种资格一种文凭。不仅如此,教育还与人生脱节,与政治脱节。国家与家庭耗费重资,个人耗费人生三分之一的光阴,所获得仅仅是一个资格而已,实在是悲哀。“清季虽废科举兴学校,然科举之遗毒,直至今日而未泯,生徒之入学校,但为博得一资格而已,所学与生活截然为两事。”[1]407重视德行修养是胡先骕提出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梯度。胡先骕认为中国教育有抄袭欧美之流弊。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但求实用,而无高尚之理想”[1]293 的“物质科学”而忽略了强调德性之修养。他一直强调敦品励行的重要,远在求知之上。适应一切生活的环境是教育目的最终目标。胡先骕指出人民的生活并非仅仅包括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生活而已,还包括“情感之发泄,道德感与美感之满足,宗教伦理之信仰,德行之修养,政治社会之活动等等。”[1]406 因此,“教育之目的,即在如何指导与训练个人,使人人皆能在生活之各方面尽量发展其潜能,以达到尽善尽美之域……”[1]406 能达成此目的者为优良教育,不能达成此目的者,为恶劣教育。2.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胡先骕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应该体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反对抄袭美国的“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做法,提出“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胡先骕倡导民族主义的高等教育方针。他在分析了其他各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后,反对我国抄袭美国“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做法,一方面不能造就出更多宏通教育的专家,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提出高等教育要“吾人既知吾民族主义之教育,尤宜首定民族主义高等教育之方针。”[1]292 认为“精专”与“宏通”相结合,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因此,他提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必使诸生多有自由讲习研求之机会,而不可过于专业化。”[1]423胡先骕认为转“但求精专”为“尤贵宏通”的挽救之道,在于应该将专业课程修习的时间大为减少,而将自由选课的时间加多,同时规定学生除了专业课程外,必...

篇八: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圆且

 本文概述了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在发现植物新种水杉中的贡献;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批判李森科,倡导摩尔根遗传学说的动因,及其科学、人文背景;最后,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主力和唯一的科学家,本文对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做一简介和评述。

 胡先骕

 水杉

 植物分类学

 分析分类学

 新人文主义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胡先骕生于 1894 年 5 月24 日(清光绪 20 年),卒于 1968年7月16日,享年74岁。

 在他长眠的庐山植物园墓地上,有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撰写的碑文:胡先骕先生纪念碑文胡先骕先生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生于清光绪甲午。

 幼而颖异,过目成诵,五岁毕四书、诗经,有神童之誉。十一岁入庠,辛亥后两度赴美,获博士学位。先生素怀科学救国之志,一生为之奋斗。

 以教育言,历任东南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尽心竭力培养人才,奖掖后进,门墙桃李遍于天下。

 以科研言,发起中国科学社、 中国植物学会,创建静生生物调查所、 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开拓中国植物学之新领域,三次出席泛太平洋学术会议,发表多篇中国植物区系之开创性论文。

 活化石水杉之发现与命名尤为融合古今植物研究之重要贡献,引起全世界植物学界之震惊。

 共出版专著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先生不仅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之主要奠基人,又善诗词、 善文学评论,为南社社员、 学衡主将。

 陈散原老人评其诗意理气格俱胜,所赋水杉歌富典,实为史无前例之科学诗。可见先生融贯中西文化之特色。一九六八年先生逝世,终年七十四,后骨灰迁葬于庐山植物园水杉林内,兹谨述先生生平与学术之荦荦大者以告天下后世,俾知所景仰焉。公元二千年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拜撰并书(加盖卞氏章)碑文中肯地概述了胡先骕一生的成就。他不仅是我国公认的近代植物分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且为享誉世界的植物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及在植物学界和教育界的影响在上述碑文中已有概述,而使他在学界特别是公众中声名远扬的莫过于三件大事:鉴别并命名活化石水杉;在学术上严厉批评苏联的“李森科学派” 以及在《学衡》中与新文化运动各派特别是与胡适的论战。水杉的母树是1941年初冬,一些植物学家在四川万县磨刀溪(又称谋道溪)发现的。此树高达30余米,胸围也在7米以上,被当地村民视为神木,称“水沙”。1943年农学家王战采得那株“水沙”的枝叶及果实标本,并鉴定为水松。水松但现仅遗存于我国长江以 作者简介:黄且圆,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南,是久已著名的树种,远在2000年前的晋代我国便有了关于水松的记载。1945年夏,王战又将这种水沙标本的一个小枝及两枚果实交给森林学教授郑万钧鉴定,郑万钧认为此标本枝叶虽似水松,但据其叶、果的性状看,一定不是水松而为松杉植物中的一个新属。为得到完整的标本,他又派人两次前往磨刀溪采集此树的枝叶和花果。1946年秋郑万钧将标本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胡先骕复审,胡先骕除认定这是松杉植物的新种外,又经研究发现它与日本大阪大学三木茂教授于1941年在 《日本植物学杂志》 上发表的水杉属(Metasequoia,也曾译作亚红杉属)形态相同,确定这种植物属水杉属,由胡、郑二人正式命名为水杉,其学名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aides Hu et Cheng。此一研究成果由胡、郑联名发表在1948年4月胡先骕创建并任所长的北平静生植物调查所学术刊物《静生汇报》上。水杉的发现轰动了世界植物学界,也让中国人非常自豪。19世纪中叶,西欧和北欧诸国的探险船在北极圈附近发现了很多由大树残骸构成的森林化石,化石的主体是杉科植物。过去的植物学家们将这些杉科植物误归为红杉属(Sequoia)或落羽杉属(Taxodium)。红杉和落羽杉都是现今地球上还生存着的树种,且两者易于区分。但水杉化石的某些形状像红杉另一些又像落羽杉,加之化石往往只存片断,性状表现不全,比较容易误判。日本古生物学家三木研究了这些化石,认为应设立新的水杉属,并提出了该属应有的五种性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但三木的观点在当时日本学界尚存争议。活水杉在我国的发现使三木的成果迅速得到国际的公认,从而平息了争论。这类案例在古植物学中是很罕见的。而胡先骕竟能将从活体植物上采集到的标本与千百万年前的化石联系起来,确定它们是同一种植物,这使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知识的渊博和高深。这项成果的获得,不仅需具备对地球上仍生存着的植物的广博知识,而且需要古植物学的深厚基础,难怪人们称水杉的发现是融合古今植物研究的重要贡献。原生态的水杉仅生长于我国西南四川、湖北和湖南交界处的一小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可见其珍稀程度了。

 水杉发现之后,胡先骕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它的研究和推介。除专著外,他还著文向公众普及水杉的历史、特性、用途以及它的发现在植物学中的意义。根据对水杉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在距今一亿年前的白垩纪,地球上就有水杉生长。它的化石广泛分布于欧、亚、北美的白垩纪地层中,往北甚至可达北极圈内。水杉这种生长迅速的大型乔木为什么能在北极圈内生存呢?因为一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性状及气候与现今有极大的不同。那时,欧亚和北美洲的西部为一整体,称阿留申陆地(Aleutian land),而格陵兰及北美洲北部各岛则与北美东部连为一体。在阿留申陆地之南有特西斯海(Tethys sea),它包括了现今的地中海、 非洲北部、 欧洲大部、 中东的大部、 西藏、 马来半岛以及中国的南部,并将印度分割为二。印度洋的暖流可经特西斯海流往北冰洋,北极的气候也很温暖,今日北极的所有冰盖皆不存在。

 所以水杉可以生长在北极且广布于北半球各地。

 由于地壳的变动及气候逐渐变冷,水杉被逼南移。到两千万年以前新生代第三纪,水杉相继在各地灭绝,只有我国湖北利川一带因其地形和气候的特殊性,才保留了几千株它的劫后残余。水杉是北极圈森林化石的主体植物,且有活体的存在,是研究陆地气候植物演化的绝好树种,因而受到许多学科(植物分类、 古植物、 古气候、 古地理等)的高度关注。

 如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关于水杉和森林化石的研究再次活跃起来,因为水杉不仅是气候变迁的指示剂,还在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保护水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在利川市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水杉基因库等,也在国内适合水杉生长的地方大量引种和推广 。

 《中国百科全书林业卷》 称:北起长城以南 、辽宁南部,南至两广、云贵高原,东临黄海、东海之滨及台湾,西至四川盆地均有栽培。在北京植物园内,沿着樱桃沟修建的栈道两侧已经形成了小片的水杉林并建起了关于它的科普长廊。

 胡先骕在他的长诗《水杉歌》中热情地讴歌了水杉悠久的历史,发现及其科学意义。诗的最后,他抒发了对水杉发现的无比自豪,对蓬勃发展的祖国科学事业终将在世界科学队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无限憧憬:致知格物久垂训,一物不知真所耻;西方林奈为魁硕,东方大匠尊东壁。(注:李时珍)如今科学益昌明,已见泱泱飘汉帜;化石龙骸夸禄丰,(注:禄丰龙乃杨钟健教授所发现)水杉并世争长雄。禄丰龙已成陈迹,水杉今日尤葱茏;如斯业绩岂易得,宁辞皓首经为穷。琅函宝笈正问世,东风伫看压西风。(注:群儒汇编中国植物志,正陆续出版)(以上注释均诗作者原注)建国初期,我国的自然科学与政治、经济同步向苏联一边倒。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大中学校的理工科教科书绝大多数译自苏联。生物学方面的中学教材除讲达尔文进化论外,就是苏俄的巴甫洛夫学说以及苏联伟大的植物学家、农学家米丘林和打着他的继承者旗号的李森科的“学说”。就在这种全面一边倒的大势之下,胡先骕却独树一帜,在他的著作《植物分类学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3月出版)中严厉批评“李森科学说”,可见他面对科学真理时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这本书的第十二章为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在论及植物的种的新概念时作者指出:“近年来李森科在苏联发表他‘关于物种的新见解’,以为新种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而成为与母体截然不同的种。”“李森科对于遗传性和变异性下了一个定义:‘遗传性就是生物体在其生活上发育上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并对这条件表现一定的反应特性;而变异性则是在于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由于新陈代谢型式的改变而产生的。’新种便是因需要适应改变了的外界环境而发生的。”作者在书中接着说明李森科“新见解”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在苏联引起的反响及随后的争论:李森科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初发表的时候,由于政治的力量支持,一时颇为风行。

 接着便有若干植物学工作者发表论文来支持他的学说;报道黑麦‘产生’荞麦,橡胶草‘产生’无胶蒲公英,作物‘产生’杂草,……但不久即引起了苏联植物学界广泛的批评。

 自1952至1954年各项专业的植物学家先后发表了成百篇的专门论文,对于李森科的学说作了极其深刻的批判,大部分否定了他的论点。苏联《植物学期刊》编辑部根据这大量论文所提供的资料与论据,发表了一篇《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讨论的若干结论及其今后的任务 》 。

 这篇论文认为‘李森科观点的拥护者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材料的局限, 以及没有利用关于物种及物种形成的极其不同并且相当具体的知识……。’‘他们进行实验的方法的水平很低,研究的不够精确和不足为据。’‘李森科忽视了祖国和外国研究者已有的一切经验,显示出他以不可容忍的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像分类学这样的生物部门。’”最后,他更告诫我国生物学工作者:“这场论争在近代生物学史上十分重要。我生物学工作者,尤其是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才不至于被引入迷途。”这是胡先骕为维护科学尊严发出的庄重声明。但声言一出,立即遭到声势浩大的围攻和声讨。

 北京农大六讲师、 助教致信高教出版社,称 《简编》 “是一本具有严重政治性错误,并鼓吹唯心主义思想的著作”;胡先骕“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在生物学上,他也是个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孟德尔—摩尔根主义者。”信中写道:“不能容忍这本书继续毒害青年,贻误学界。我们建议立即停止出版胡先骕的著作,收回已售出的书。”要求“胡先骕彻底检查,公开检讨,真正下决心改正”;高教出版社“应当深刻

 地进行检查,吸取教训。” 同年(1955年)的10月,在中国科学院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米丘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胡先骕受到严厉批判。

 中科院生物、 地学部副主任童第周不点名地批判胡先骕说:“在生物学界也还有一些人坚持孟德尔-摩尔根主义,对米丘林学说采取盲目反对的态度。个别的人……别有用心地利用苏联科学家们对物种问题的学术争论,利用苏联一些生物学家在物种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说什么李森科关于物种的新见解在初发表的时候,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而风行一时,但不久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批评,大部分否定了李森科的论点云云。”这次会议的9个小组也“一致热烈地批判了个别科学工作者在著作中别有用心地歪曲和贬低米丘林学说的意义,歪曲共产党对科学事业的正确政策”。10月31日,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更在闭幕式上点了胡先骕的名:“会上一致指出胡先生在政治上的错误,诬蔑苏联共产党支持错误的思想,暗示科学应该脱离政治,脱离党的领导。……在学术思想上,他系统地宣传唯心主义,反对米丘林学说。”第二天,即11月1日代表官方的《人民日报》即发表了童第周在这次会上的报告。在胡先骕受到批判后,未售出的 《简编》 被全部销毁;胡先骕所在的植物所及科学院领导到访胡先骕家,动员其写文章做自我批评。此后一段时间,生物学家们也不能再公开发表不同于李森科的学术见解。六个学术地位并不高的讲师和助教为何敢于站出,高调批判胡先骕甚至指责高教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呢?事实上,对基因学说和摩尔根学派的讨伐并非始自《简编》出版之时,建国之初生物学界就曾有米丘林学派和摩尔根学派之争。1952年,在由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生物学界三次讨论会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加编者按的长文《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 ,作为官方的结论。

 该文就我国生物学界对米丘林生物科学的态度逐一批判后称:“我国生物学的现况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长此以往,生物学为国家建设服务将只是一句空话。”该文称米丘林学说是“自觉而彻底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生物科学的伟大成就”;“把生物科学发展到了全新的、 更高的阶段”等。

 对于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扣上政治帽子予以全面否定:“旧遗传学的思想是反动的”;“旧遗传学中所捏造的基因,自然是一种臆造”;“我们不能批评旧生物学家‘唯心’、 ‘反动’……便算了事。

 我们应该说清楚:生物科学上摩尔根主义和米丘林生物科学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在科学上的表现,是不容调和的根本性质的论争。” 《斗争》 还号召:“彻底改造生态学、 细胞学、 胚胎学、 微生物学……等生物科学的各部门”;“要从批判旧生物学、 旧遗传学的工作中来学习米丘林生物科学”。

 在如此政治高压下,一些著名的摩尔根遗传学派的专家学者作了违心的公开检讨;从1952年冬开始,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课程在各大学基本停止,以摩尔根学派理论为指导的研究工作也被迫停顿;在多数农业系统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已有明显成就的杂交育种工作,因被视为“摩尔根主义的碰运气的方法”而全部中断了;学术刊物上只登李森科观点的文章,甚至中学教材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重新编写……。中国...

篇九: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斌:

 大学有更大的担当 我们从不缺乏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 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 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和梅贻琦的清华时代, 我们忧心忡忡于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时光已经过去。

  或许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关于大学的发展还有很多新的模式和可能, 除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守夜之外, 大学还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象牙塔” 和“世外桃源” 是一个梦想, 比回忆和怀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座能“入世” 的大学。我们当然应该有梦想, 但我们也永远都生活在此时此刻。

  我们试图通过记录一个大学校长的方式, 来寻找在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式。

 选择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儒雅的校长既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教育家的期待, 但又在很多方面逾越了我们的想象; 另一个方面, 则缘自南昌大学近十年来“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的生机和活力, 以及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愿景。

  何妨像卸下肩上的担子歇歇脚一样, 暂时清空固有的观念。

 在赞扬或者质疑之前, 先弄清楚他是谁, 他在想什么, 他都做了什么。

  从 2002 年除夕说起

 2002 年的除夕,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是在前湖校区的工地上和基建队一起度过的。

 指挥中心刚刚建起来, 墙上还没来得及刷石灰, 看上去黑乎乎的。

 老乡烧了一大锅土菜。

 大家围在一起, 外面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室内也冷, 但歌声飞扬。

  “我喝了几杯烈酒, 还唱了歌。

 ” 周文斌回忆道。

  他唱的是:

 “今日痛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是时, 距离 12 月 17 日调任南昌大学校长过去了 45 天, 距离前湖校区 03级新生开学还有 9 个月。

 新校区开工典礼的时候, 著名的生物学家、 南昌大学唯一一名终身教授、 87 岁的邓宗觉先生也参加了。

 “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那时候还是一片荒地, 第二年就要住进去学生, 时间太紧了, 给我我可不敢接。

 ”

  周文斌, 时年 42 岁, 江西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南昌大学的前一任校长为潘际銮院士, 是江西省政府请求清华大学支持推荐, 66 岁任职, 2002 年离任时 75 岁。

 调任之前, 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曾和周文斌有几次长谈, 孟书记的话, 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我觉得你周文斌是一个干事的人, 想让你去干更大点的事。

 安排也尽可能给你搞好了, 你可以甩开膀子去干, 不会让你卡在那儿做不成事。

 ”

 接?

 履新南昌大学之前, 周文斌任东华理工学院院长。

 他在东华理工学院任院长已经两年, 学校发展的规划、 资金都已经落实,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天时地利人和。

 不接?

 江西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

 全国 13 个省市自治区没有部署院校, 江西是其中之一。

 全省只有唯一一所 211 院校——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4700 万江西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文斌的专业是地质学, 在东华理工学院期间, 为了科研, 他每年大概要出去两三个月, 在野外搞地质勘探, 并常常带学生去野外实习。

 在一次与学者胡平的交流中, 他曾经这样描述, “当你站到昆仑山上, 站在戈壁滩上, 和莽莽苍苍的大自然一比, 就会觉得人其实是很渺小的。

 ” “地质这门学科又常常让我夜半思忖: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过客, 个体生命更是如沧海一粟, 昙花一现。

 我这一生为什么不干大事, 成一番大业呢? 南昌大学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如果我把南昌大学做好了, 就比我把东华理工学院做好的贡献更大。所以我当然要来,而且来了必须要把工作做好。

 ”

 2002 年 12 月 17 日, 一个普通的南方的冬天, 周文斌跟平常一样准点起床,只是去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 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他看上去儒雅并且文质彬彬,既没有忧心忡忡也没有壮怀激烈。

 六年之后, 2008 年 12 月, 周文斌做客“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演讲结束, 在留言册上, 他写, “做负责任的地球人。

 ”

  心中燃烧的激情和梦想总有一天会被时间冷却, 只有那些充满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 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

 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旷日持久的肩负, 但我们的确希望,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能承受得更多。

  周文斌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问学于山水之间

 山水、 清溪、 森林小径, 鸟鸣、 山幽、 林籁之声。

 这看起来很像是某风景区的广告, 事实上这是关于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真实描述。

 两座原生态的山, 五泓穿行于校园中的湖, 绿化面积近 2500 亩。

 自始至终, 校长周文斌的大学规划中,都要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校园。

  这是一个“出世” 的梦想。

  中国古代的书院, 多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像是一种巧合, 周文斌的祖籍是湖南衡阳, 生于江西。

  这需要“入世” 的担当。

 从 2003 年 2 月 8 日,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第一幢建筑——学生第一食堂正式破土动工, 到 2007 年, 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四年的时间, “回想起来, 校长好像是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座这么大的校园。

 ”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刘磊笑着回忆。

 没有魔法。

  怎么融资? 怎么规划? 怎么落实?

  一言难尽。

  只能在校史的图片资料中, 我们看见了在新校区工地上一身水一身泥的新校长。

  现在的南昌大学, 从清晨六点多到傍晚, 沿着湖边的小径, 总有人在读英语,看书, 聊天, 讨论问题。

 图书馆靠近湖边的一侧, 近五天, 下午四点, 都有一个穿红色衣服短头发的女孩在练小提琴。

 也会有老师经常把课安排在外泾楼前的草坪上, 同学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不远的地方, 就是孔子的雕塑, 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2004 级声乐专业的何东泽, 刚入校的时候住在老校区, “那边的艺术楼很破旧, 要练琴的话要先排队等。

 现在在这边, 随时去琴房都可以。

 很多别的学校的同学过来, 都特别羡慕我们。

 ” 他 2007 年毕业, 工作了两年之后, 又读了南昌大学的研究生。

 抵牾大学校园建筑工程建设的人, 通常引用已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 梅先生是说关键在大师, 不是说不能有大楼。

 历史已经证明过, 没有大楼的大学可以培养出大师, 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 有大楼的大学无法培养出大师。

  2010 年《中国新闻周刊》 第 24 期的封面报道是关于“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 在阐述评选的标准和范围时, 报道中这样写:

 “有别于国内已有的各种大

 学排行榜, 本次调查以学生满意度为唯一评选维度, 全面展现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对母校就业、 学习氛围、 学术实力和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

  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排行榜中, 南昌大学排名第一, 满意度得分 88. 16分。

  “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为南昌大学跻身排行榜榜首立了功劳。

 从 2007 年10 月开办, 截止 2011 年 4 月 9 日, 共举办了 98 期。

 国内高校各种论坛林立,能够定期坚持上百期的, 恐怕为数不多。

 讲座的第四十二期的主讲嘉宾是校长周文斌。

  曾经多次有人建议他改造校园内的仪凤山, 他都拒绝了。

 “一定要给同学们保留好这座原生态的山。

 我们做得还算不错, 现在里面还有很多野兔子呢。

 ” 他笑着说。

  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来显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 也不能武断求学于山水之间比身处闹市的效果更好, 但毫无疑问, 在有山有水、 错落有致的校园里,智者和仁者都可找到读书的佳处。

  2008 年 11 月 28 日,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视察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他说,“尽管有些负债, 但建了这么好的校园, 这有功无过, 历史会记下浓浓一笔。

 ”

  不过, 更让他感觉开心的是能从办公室的窗外看见同学们在山下看书, “中国古代有在名山之中建书院的传统, 国外很多大学也都建的很漂亮, 我们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让他们安居乐学。

 这是我们的责任。

 ”

 大学之大, 大在担当

 2005 年清明节, 周文斌去庐山植物园拜谒了胡先骕先生。

 胡先生 1940 年创办了 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是著名的植物学家,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

 国立中正大学是南昌大学的前身, 在已故老校长的墓碑前, 周文斌伫立了很久。

  1912 年年末, 20 岁的胡先骕刚到美国, 正逢圣诞节。

 他满怀忧虑地题诗这样记述:

 乞得种树术, 将以疗国贫。

  时至今日, 昌大何为? 周文斌的首要目标, 当然是要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 211 高校, 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责任, 有这样一种担当, 支撑江西经济的发展, 包括人力资源,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 各个方面, 都要起到支撑作用。

 ”

  这与胡先骕先生“将以疗国贫” 的愿望遥相呼应。

  上个世纪 40 年代国立中正大学成立生物系以后, 学生们就开始考察鄱阳湖周边的植物、 湿地、 鸟类等, 进行记录和研究。

 周文斌执掌南昌大学以后, 加大了对鄱阳湖环境与资源研究的力度, 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

 2009 年 4 月,第一届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周文斌作了《鄱阳湖水环境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题报告。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 江西省将建立光电、 新能源、 生物等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基地。

 与之对应的是:

 2008 年 10 月, 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南昌大学成立; 2009 年 10 月, “南昌大学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揭牌; 2010 年 5 月, 全国首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南昌大学。

  社会普遍指责和质疑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蔡元培将“学术” 分为二个名词, 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

 治学者可谓之“大学” , 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

 如果笼统将前者概括为“无用之术” , 后者概括有“有用之术” , 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 大学应该是学“无用之术” 的。

 无功利心, 耿直, 率真, 有一点小怪癖的老教授们, 还有一群年轻气盛、 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大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创造产值, 怎么看似乎都是不对的事情, 不好的事情。

 不清高, 不固执。

  我们有一种隐秘的逻辑和想象, 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一定缺乏独立的精神, 自由的思想, 一定会沦为工具, 只能创造经济效益。

  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二十, 是周文斌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划分标准。

 前者是基础人才,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会留在江西工作, 会去一线, 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

 他们要接受的是“有用的教育” , 以担当社会的发展。

 但是, 这种专业技术人员并非只是工具, 他们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理工科学生一般逻辑性很强, 我们让他去接受艺术的熏陶, 去听音乐会, 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

  百分之二十是拔尖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还要背靠南昌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优势,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养。周文斌把这百分之二十看成是学校的“拳头产品” 。

  在他所认为的大学的担当里, 还有对于文化的担当。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生存很难, 大学应该有所作为,进行传承和保护。

 江西有弋阳腔, 青阳腔, 我们都已经纳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也成立了赣剧艺术中心, 由学校提供支持, 让老师和学生去乡 下采集民间歌谣、 民间舞蹈, 然后回学校进行整理排练。

 ”

  2010 年 11 月,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 南昌大学凭借新编赣剧《临川四梦》 , 获得最高奖“中国戏剧奖” 。

  文化担当不仅仅是保护传统艺术, 还要通过文艺展演来带动区域文化发展和繁荣。

 作为“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的姐妹篇, “前湖之韵” 周末音乐会在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在学校上演一场文艺展演, 不少南昌市民也会经常带着孩子来赶场。

 2010 年 5 月, 由南昌市委宣传部和南昌大学共同筹建的南昌爱乐乐团成立。首场演出时, 周文斌将指挥棒交到了首席指挥的手上。

  校长和他的学生们

 如果问一名大学生, 你见过你们校长吗? 会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答案:

 “见过啊, 开学典礼的时候见一次, 毕业典礼的时候还能再见一次。

 ”

  南昌大学的周文斌校长并不难见。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张安俊回忆, “当时开学没几天, 我从老师那要了校长的手机号, 给校长发了信息, 说我们有几个同学希望能见他。

 然后他就回信息, 让我们第二天上午十点去他老校区的办公室, 还说明了办公室的地点。

 ”

  三个学生第二天如约去了老校区的办公室, 心里忐忑不安。

 没有预料到校长会回信息, 并且这么快就答应。

  “他问我们是不是坐 209 来的? 公车上挤不挤? 能不能吃辣? 吃食堂习不习惯? ”

  跟校长聊了半个多小时之后, 三个女生觉得校长很忙, 总要接电话, 就主动告辞了。

 在老校区附近的米粉店吃了米粉, 兴高采烈地回前湖校区。

 “我们跟老师说我们见了校长了, 他还不信。

 老师说校长那么忙, 他们见他都要排队, 你们怎么能见得着。

 ”

  后来的情况证明, 不仅仅是可以见到, “我们有很多学生活动, 都会给他发信息, 只要他时间安排的开, 都会来参加。

 但是我们经常遭到批评。

 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老师都还住在老校区, 我们的活动又经常是周末, 他们一听说校长要来就要赶回新校区来, 总是弄得措手不及。

 ”

  2006 年 10 月,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问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的东芳去听了总...

篇十: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分类学报4 6 ( 5):

 7 9 3- 7 9 4 ( 20 0 8 )Jo u r n a lo fS y stem a ticsa n dE v o lu tio n ( f o r m er lyA c taP h y to ta x o n o m icaS in ic a )h ttp :

 //w w w . p la n tsy ste m a tic s。

 c o r n新书介绍:

 《胡先骟先生年谱长篇》《胡先骊先生年谱长篇》 , 葫宗刚撰, 大32开, 688页, 2008年由南昌市江西教育瀣敝社潞版; IS B N :

 978. 7. 5392. 霹7鸵. 7; 书价:

 65元( 精装本)。全书记载胡先骤从1894年出生到1968年敖去期闻的学习、 王作、 生活, 以及各种学术与社会滚动等史实。

 中黧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马克平研究员、 南京大学卞孝藿教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采院士分别为该书作序。胡先骊( 1894- 1968), 字步曾, 号仟庵, 江西新建人, 先后两次留学美国著名学府:

 1912年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16年以荣誉毕业生称号毕业, 获学士学位; 1923年入哈佛大学, 1924年获硕士学位, 1925年以“S y n o p siso f C h in e se G e n e r a o fP h a n e r o g a m s, w ithd e sc r ip tio n s o f r e p r e se n ta tiv esp ecies” 获科学博士学使, 怒中嚣植物学家中获哈佛丈学'|霉士学穰鹣第一入。胡先骤在50多年的柱物学教学与研究中, 力中国植物学麓发展徽出了杰出的贡献, 是海内孙公认的孛豳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馒教高校, 为中圈的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培养了无数人才1918年胡先骗任南京毫等烦范学校教授, 1922年参与创办中图第一个大学生物系——东南人学生物系并担任前任系主任, 1923年与邹秉文和钱崇澍编写中国第一部大学植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 , 1940年于江西泰和出任苜任国立中磁大学校长, 1946年回北平主持静乍生物研究所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 1951年著《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 , 1955年著《植物分类学简编》 。

 胡先孺多年教过的学生和培养酌入才无计其数, 可谓橇李满天下。

 其串包括著名辕物分类学家密避( 189%1984)、 耿以袍( 189%197 5)、秦仁熬f 1898- - 1986)、 方文培( 1899—1983)、 汪发缵( 1899- 1985)、 张肇骞( 1900- 197 2)、 严楚"iT . ( 1900- 197 8)、 陈封'垮( 1900- 1993)、郑万钧( 1904- 1983)、 翕德浚( 1908- 1986)、 蘩希陶( 1911- 19 81)、 王扁无( 19 13—19 87 )、 傅书遐( 19 16- 19 86)、 王文采( 19 26- )等。创建研究机构并创办学术刊物, 开创中国植物学新纪元研究单位,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并任植物部主任, 1925年于南京参与创办( ( C o n tribu tio n sf r o m th eB io lo g ica l L a b o r a to r yo f19 22年胡先辅与秉志和钱崇澍于南京创建我国第一个生物学th e S c ie n c eS o c ie tyo f C h in a , N a n k in g ))(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专翻, 英文X19 28 年与秉志在乾半剖建静生生物调查所并任植耪部主任且予1932年起任所长, 1929年于j艺平创办( ( B u lletino f F a nM em o ria l In stitu teo f B io lo g y ))( 静生生物调查掰汇报, 英文),1933年8冀于踅痰发起成立孛固棱物学会( 19使发起人摊名第一)并予1934年任酋属年会会长, 1934年予江疆创建庐lIl森林植物园, 1934年于北平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 并任总编辑, 1938年于昆明创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这些机构与刊物对新中国乃至今天中国植物学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犬规模组织考察与采集, 谱霹中国植物学新篇章中困植物学在二、 三十年代起步阶段, 采集植物标本韪大事。

 胡壳骧不仅于1919- 1922年在华东亲自采集, 30年代主持静争耋物调查所期阕派出府进、 敬发缵、 髑汉藩、 陈封怀、 夏纬琰等在j乏平、幽嚣、 淄jIl、 吉栋、 华北等地粟集, 特别是派出蘩希陶( 1931—1934)、 翕德浚( 1932- 1934, 193%1938)、 王扈无( 1935—1937 ,1939—1942)等人到云南和p q 川等地的大规模采集, 至今我困植物学采集史上无人可比。

 30年代初期, 在经费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胡先骗高瞻遨瞩, 想尽办法全力资助秦仁昌在欧洲各大标本馆拍摄中圆植物标本照片。

 正如两个人书信往来所谈到的那样“从此以后, 中国植物学家不必再依靠西方人就可以鉴定自己的植物了!” 这些照片后来为中圜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中国植物志》 的编写提供了菲常宝贵的资料。舞展海外学术交流, 为巾国植物学在国际上赢得荣誉冬地位胡先骤黪留学经历不仅葵定了竖实的学术基础, 恧更重要的是号隗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佟。

 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开始阶段没有海外资料可谓寸步难行; 面与海外学术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不仪能掌握困际研究动向并交换学术出版物与资料, 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合作并争取经费进行采集与研究。胡先骗从20年代茔lJ40年代短短的30年问, 可以说和当时世界上所有的重要植物学单位( 包括主要负责人和丰要东妲植物学研究人斌)都有广泛的联系, 其中有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茸任主任C h a rles S . S a rg en t( 18 4 1—19 27 )和著名东鬣植物研究权威A 1f redR eh d er( 1863—1949)、 纽约聿壹物园主任( 螽任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本匿主任)E lm er D . M errill( 1876- 1956)、 德潼糖转植物羁誓任F ried rich L . E . D iels( 18 7 4 - 19 4 5)、 苏格兰爱丁堡接物因圭任W illia m s W + S m ith ( 18 7 5- - 19 56)、 加州大学的吉生物学系{经R a lp hW 。

 C h a n cy ( 1890- 197 1)、 加州大学伯克利植物园主任T h o m a sH . G o o d sp eed ( 188%1966)、 前苏联列宁格勒卡马洛夫檬物所的著名学者A l- m erlL . T a k h ta ja n ( 19 10 一、 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显花植物馆长F ra n co isG a g n ep a in ( 1866- 1952)、 美国华盛顿国家植物标本馆的著名东诬植物文献权威E g bert H . W a lk er( 18 9 9 - 19 9 1)、 日本东京犬学的朝鲜植物专家中并猛之迸( T a k en o sh in N a k a i。

 1882—1952), 还有瑞士的目内瓦博物馆、 琦】

 度尼谣甄的菠物植物园、 英阂鄙皇家植物西和爱尔兰都柏林植物园等。学术谤究硕果累累, 名扬海内夕卜胡先骧1917 年译《中国疆部植物志》 , 1919年译“中美本本植物之比较” , 192%1937笨胡先骧与陈焕镳合著纛卷本的( ( Ico n esP la n ta r u mS in ica ru m ))( 中网植物图谱, 中英文)先后出版, 19 33年译《世界植物地理》 ,1948年著《中围森林树木图志》 ( 2, 桦木科一榛科), 1948年与郑万钧联名发表“活化石” 水杉轰动世界, 1950年发表“AP o ly p h y le tic S y ste mo f C la ssif ic a tio no f A n g io sp erm ” (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元的新分类系统), 此为中函植物学家挺出被予植物分类系统第一入; 1953—1954年参加编写“中因植物科属检索表” , 1955年与孙醒东合著《国产牧葶穰物》 , 1955~1957 圭1z著《经济植物手爝》 。

 1964年译《薪系统学》 , 1965年予T a x on_ l二发表“T heM a jo rG r o u p so fL iv in gB e in g s:

 AN e w C la ssif ica tio n ” 。 万方数据

 7 9 4植物分类学报Jo u r n a lo fS y stem a ticsa n dE v o lu tio n2 0 0 8 4 6卷5期胡先辅一生发表论文近150篇, 论著近20部( 陈德懋, 中国植物分类学史,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所发表的刊物从国内到海外, bu :

 o u rn a lo f A rno ld A rbo retu m 至1]T a x o n. 从R 矗。

 如阳到P 口妇e060细nf sf 。

 }蛆jo u rna lo f T h eR o y a lH o rticu ltu ra lS o ciety至JJJourna lo f N e wy D 庸B o ta n ica lG a rd en 。

 30年代的胡先辅, 不仅是中围植物学的领袖, 也是世界植物学界的著名学者。

 1930年于英国举行的围际植物学大会上, 胡先骗尽管没有出席, 还是和陈焕镛等被选为国际植物命名委员会的成员。

 这不仅是首次, 同时也足卣到今天中国植物分类学者在国际植物命名委员会中于日仟的最高职位与荣誉。胡先骗不但是世界上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 同时对古植物学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和加州大学R a lp hW . C h a n ey 合著的《中国山东山旺中新世植物群》 不仅足我困新乍代植物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同时也是我国乃至远东地区新生代植物研究的划时代巨作, 至今在国内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孙启高, 植物杂志5:

 18 , 20 0 3; Q i. G a o S u n , T h e rise o f C h in e sep a le o b o ta n y ,e m p h a siz in gth eg lo b a lco n tex t. In :

 B o w d enA J, B u r e kC V , W ild in gRed s. 20 0 5. H isto r yo fP a le o b o ta n y :

 S e le c te dE ssa y s. L o n —d o n :

 G eo lo g ica lS o c ie ty , S p e c ia l P u blica tio n s. 241, 293- 298)。

 胡先骗还是我国学术界为数极少的并且足公认的文理通才。

 他不仅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与教育家, 同时也是一位古涛作家、 文学与社会思想评论家。

 上个世纪20 年代与吴宓、 梅光迪作为《学衡》 的主将同胡适展开的论战为中国文坛的佳话。

 1960年胡先骗将自己平生所作《忏庵诗稿》 请著名困学大师钱锺书选定并作跋, 油印上下两卷本, 收诗29 4 首; 而植物学界所熟悉的“水杉歌” 只是其一。

 19 9 5年出版的《胡先骗文存》 ( 上卷, 7 4 4 页, 张大为, 胡德熙, 胡德煜合编, 南昌:

 江西高教出版社)收集了胡先骗的古典涛词及有关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短论及讲演记录, 其中诗词7 4 1首, 各类文章4 9 篇…。在20世纪惊涛骇浪的中国历史激流中, 胡先骗对事业的酷爱可谓鞠躬尽瘁, 对真理的追求可谓死而后已。

 胡先骗不仪是一位十分热爱真理而月 . 也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学者, 这一点红50年代的我国遗传学争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是一个植物分类学家, 但却是我国科学家中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批评遗传学领域李森科伪科学的人( 植物分类学简编, 1955), 这在当时的政治一边倒的情况下, 特别是他已经被多次冲击的情况下, 胡先骗公开站出来的勇气与胆识是何等可贵。

 尽管当时他为此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但胡先骗并没有剧服, 更没有公开承认错误, 因为真理在手; 最后当局不得不为此向他道歉。

 1956年8月 在山东青岛由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召开的遗传学座谈会他被邀请出席。

 尽管曾为此受过批判, 胡先骗还是那样的慷慨激昂,在会上前后发言达11次。

 从座谈会54人集体留影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遗传学会议, 坐在前排( 芙旧排)15个人正中的是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骗( 谈家桢, 赵功民主编, 《中围遗传学史》 , 首页首幅臣照,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纵观上述成就, 在中围植物学史上确实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民国时期的首届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 35)与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 4 8 ), 在新中国的学部委员评选中两度“榜上无名” ( 19 55和19 57 ); 19 4 9 年后不仅没有被重用反而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与批评; 文革中又被批斗、 抄家并停发工资, 饱经折磨于1968年含冤与世长辞。

 1934年作为中国植物学会会长时首次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 的胡先辅, 文革前完成编写的《中国植物志》 桦木科和榛科, 而197 9年该册出版时胡先骗的名字并没有在作者中。

 对此, 后人如张大为等颇为关注( 《胡先骗文存》 下卷, 编后记, 912页, 1996), 陈德懋也有这样的评论:

 “胡的的确确参加过编写, 名字被人有意或无意给去掉, 这不能不说是对该志第一个倡议者的亵渎, 笔者深信其真象总有一天会向社会曝光的” ……“我国第一个提出要编撰《中国植物志》 的人, 竟被从编写人员的名单中抹去了, 原因何在?我想应该在近代植物学史上有个明确的交代, 否则冤魂难以瞑目” ( 陈德懋, 《中国植物分类学史》 , 第251和267 贞,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9 3)。众所周知, 由于抗同战争, 解放战争还有后来的“文革” 浩劫。

 留给后代的历史资料十分贫乏。

 胡宗刚先牛广泛查阅各种档案, 收集资料, 经过多年的艰占努力, 以史实再现一代大师的人生沧桑。

 该书不仅是研究中国植物学发展的珍贵史料, 同时也是我们透视大师人格与魅力的难得教材, 更是我们学习前辈酷爱事业与追求真理的精华所在。

 作者胡宗刚先生1962年出生于汀两九江, 19 8 0 年起任职于庐山植物园, 现为庐IlJ植物园图书馆的专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和知识分了的研究, 足我困植物学史和胡先骗传记专家。

 胡宗刚先后出版论著30多篇( 部); 其中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还有《不该遗忘的胡先骤》 (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和《静生牛物调查所史稿》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 该书的英文书评最近由美国学者发表十《IS IS 》 9 9 ( 1):

 214 , 20 0 8 )。2008年是胡先辅先生逝世40周年,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原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成立7 0周年, 中国植物学会成立7 5周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原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80周年; 《胡先骗先生年谱长篇》 的出版, 无疑是我们纪念与缅怀先辈的最好礼物, 特此介绍。马金双( 布鲁克林植物园, 纽约, J@ la l:

 :

 B ro o k ly nB o ta n icG a r d e n , 10 0 0W a sh in g to n A v e n u e , B r o o k ly n , N Yl1225. 1099; 电子信箱:

 jin sh u a n g m a @ bbg . o rg )20 0 8 年8 月 18 日①《胡先骗文存》 T 31箜( 9 13页, 张大为, 胡德熙, 胡德煜合编, 南昌:

 中正大学校友会出版发行, 19 9 6年)收集了作者有关生物学、 植物分类学、 经济植物学、 系统学、 树木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科普讲演记录等中文论文7 3篇, 译文17 篇; 包括首次发表的《中国植物志》 桦木科和榛科, 以及施浒撰写的《胡先骊传》 。 万方数据

 ...

推荐访问: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中正 生物系 浅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