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函数概念教学反思五篇(2023年)

时间:2022-12-28 17: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1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前面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y=ax2、y=ax2+h、y=a(x-h)2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经过一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函数概念教学反思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函数概念教学反思五篇(2023年)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1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前面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y=ax2、y=ax2+h、y=a(x-h)2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经过一定的*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y=a(x-h)2+k (h≠0,k≠0)的图像。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类最重要、图像性质最复杂、应用难度最大的函数,是学业达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教材中主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知识探究。这是教学发现与学习的常用方法,同学们应注意学习和运用。另外,在本节内容学习中同学们还要注意 “类比”前几节的内容学习,在对比中加强联系和区别,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教学,得出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尤其重要,必需特别强调。

  2、在探究中要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并积累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历过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学习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会了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并据此分析得出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据此形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使课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2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下是我在上了函数的概念之后的一点反思:

  这堂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勇于发言,而且还敢于质疑并且能做到言之有理,还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团队协作的成果,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这堂课是研究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反馈的教学流程,达成了对函数的概念的教学。

  函数性质的研究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函数概念的学习是研究函数性质时应予以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要在后续学习中体现这个性质的应用。它在计算函数值,讨论函数单调性,绘制函数图象均有用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引进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作出归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没有生硬地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继而引出数值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导出新概念,不仅顺乎自然而且为以后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图形对称的两条定理)埋下伏笔。

  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是反馈过程中给出几个例题后所引起学生的思考、发言、争执、讨论以至正确答案的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很及时和恰当的提示。学生的勇于质疑使课堂上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学生对看似简单的函数的概念也产生了不容轻视感,同时也发展了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时会觉得乏味,在组织教学时充分考虑了这些浅显、*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和注意的地方。真正体现出“浅显中有新意,*淡中有隽永”。

  我上课的最大风格是注重将新概念讲清讲透,能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举一反三。难能可贵有同学能概括出的结论,因此可以以它作为下节课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引入语。

  总体来说,这堂课较好地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了“引起关注————激发热情————参与体验”的过程,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遗憾之处是发言的学生由于受时间的约束,发言的人数和长度不够理想。

  (1)函数的概念,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时也往往感觉的乏味。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感到这些浅显、*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与注意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将内容安排两节课的教学。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3

  函数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学习映射,再学习函数;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函数。为了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了给抽象概念以足够的实例背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我采用后一种方式,即从三个背景实例入手,在体会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继而,通过例题,思考、探究、练习中的问题从三个层次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定义、函数符号、函数三要素,并与初中定义进行对比。

  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还可以让学生先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并用课件进行模拟实验,画出某一具体函数的图像,在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P,测出点P的坐标,观察点P 的坐标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看到函数描述了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无论点P在哪个位置,点P的横坐标总对应唯一的纵坐标。由此,使学生体会到,函数中的函数值的变化总是依赖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且由自变量唯一确定。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4

  学习培训提供的视频,结合本节课的上课经历,我反思如下:

  一、备课要完备,上课按照备课来走

  备课要多研究课本,研究课本的题目设置,备课前还要翻看海南省五年来高考题,以做到和编书者出题者步调一致。比如新课改后课本多是举例引入或得出概念、公式、定理,淡化逻辑证明,而高考更多是考基础性常规题,那么老实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重视应用,淡化理论。

  我个人的问题是上课思路容易混乱,喜欢用口头禅,爱重复啰嗦生怕学生不懂,随口加一些不严格的内容。那么解决方法就是(1)备课的时候,通过举例和好玩的生活实例直接引入核心内容,从直观上接受重点“任意x唯一y”,尽可能简化解释,多做具体示例;(2)上课时铺开课本和备课本,是不是扫两眼,禁止临时加话。(3)在备课基础上,上课讲完备课的内容即可,在各内容之间加一句简单的承上启下的连接就行了。

  二、对学生睡觉者记名上报德育处,没有观众的表演没有激情

  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权利,而不是我强迫学,所以之前我从不管学生讲话玩手机睡觉。但是后面发现居然有一大片睡觉,而且我明明很有激情,讲着讲着我就困了。于是我采用了请班长科代表记名,每堂课交名单给我,期末汇总上交德育处的方法,正好12月12日学校在升旗时,发布了一个自动退学处分,学生都是害怕开除的,所以后面每节课,只有个别自我放弃的学生睡觉了。上课一眼扫下去,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就有更多表演的欲望和随机应变的串场内容。

  三、上课多一些夸张的表情和声调,以抵抗数学高难度带来的乏味

  数学对海南学生来说,难是肯定的,所以极易疲惫。老师要充满爱的去搞笑,娇嗔耍宝装萌讲笑话,或者夸张发音,故意带口音,跟学生一唱一和瞎说,都可以带来学生一笑。长期还会融洽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喜爱。

  四、核心还是重点反复强调,难点要技巧性突破

  对一个老师来说,不管你的课堂多么生动活泼,这只是形式,核心还是在知识点够不够精简好记,重点难点学生是很轻松地懂了,还是说模模糊糊脑袋都懵了,这全在于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上下的功夫,在于老师自己想透了没,找到合适的讲授或类比方法没。突破完全在一瞬间一个简单的道理,千万不要把师生都绕进去。

  每章结束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在书皮上把本章核心知识点简洁总结,方便翻看。不重要的不需要记忆,我会直接告诉学生。

  最后,把一本课本和高考强调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成好记的数字:比如必修1是7。比如必修2是71221k。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乃到一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函数本身源于在现实生活,例如自然科学乃至于社会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函数本身是数学的重要内容,是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内容的桥梁。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和方法。

  3、函数部分内容蕴涵大量的重要数学方法,如函数的思索,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换元法,侍定系数法、配方法等。这些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重点讲解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

  然而函数这部份知识在教学中又是一大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概念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当不容易,接受起来就更难这又是由于函数这部份知识的主要思想特点体现于一个“变”字。即研究的主要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变量的眼光,运动变化的关点去看侍和接触相关问题,这与初中学习知识的以静态观点为中习的思维特点有较大差异,所以函数成了高一新生进入高中首先到的一条拦路虎,有些学生高中毕业了,对函数这个概念也没有理解透澈。

  实际上,在学习函数这部份知识中,函数概念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最难的地方,突破了它后面的学习就容易了。现行的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表现的都是数学知识的技术形式。函数的概念亦是如此,不管是传统定义也好,还是近代定义也好,表现出来的都是抽象数学形式,在数学的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要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发展过程和本质。对越是抽象的数学概念,越是如此。所以函数概念的教学更忌照本宣科,要注意对知识进行重组。努力去提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使学生真正理解它,觉得它有用,而乐于学习它。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阅读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1)

——函数概念教案10篇

函数概念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

  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

  四、数*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

  (1)x∈{-1,0,1,2,3};

  (2)x∈R;

  (3)x∈[-1,3];

  (4)x∈(-1,2];

  (5)x∈(-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 ;②= .

  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1234x1234

  f(x)2341g(x)2143

  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

  (二)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x2;②=3-|x|.

  (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

  (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

  (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函数概念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 ,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 (2)

  (3) (4)

  (5) (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 与 都有意义.

  (3)小题的 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 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且 .

  第(5)小题, 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

  同理,第(6)小题 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 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 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 或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 与 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函数概念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集之间的对应;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2.问题.

  在初中,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

  二、学生活动

  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

  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

  问题3 略(详见23页).

  2.函数: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f(x),x∈A.其中,所有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

  (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

  (3)对应法则f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

  (4)对应是建立在A、B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当然也就可以是单元集,如f(x)=2x,(x=0).

  3.函数=f(x)的定义域:

  (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

  (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四、数*用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 B的函数:

  (1)A={1,2,3,4,5},B={2,4,6,8,10},f:x→2x;

  (2)A={1,2,3,4,5},B={0,2,4,6,8},f:x→2x;

  (3)A={1,2,3,4,5},B=N,f:x→2x.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x→2x,x≠0,x∈R;

  (2)x→,这里2=x,x∈N,∈R。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x—1;(2)g(x)=x+1+1x。

  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A.=x与=(x)2; B.=x2与=3x3;

  C.=2x-1(x∈R)与=2t-1(t∈R); D.=x+2x-2与=x2-4

  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6.

  五、回顾小结

  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A→B)

  2.函数的对应本质;

  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2。1(1)第1,2两题.

函数概念教案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概念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概念教案6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备用实例:

  我国xxxx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

  日期222324252627282930

  新增确诊病例数1061058910311312698152101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

  说明:

  ○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

  说明: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1课本P22第2题

  ○2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x)=(x-1)0;g(x)=1

  (2)f(x)=x;g(x)=

  (3)f(x)=x2;f(x)=(x+1)2

  (4)f(x)=|x|;g(x)=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5)

  (6)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

  课本P28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函数概念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指数函数的*移问题;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图象的*移变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练习:函数=ax(a>0且a≠1)的定义域是_____,值域是______,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 .若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若0<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

  2.情境问题:指数函数的性质除了比较大小,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x的图象恒过(0,1),那么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哪一个定点呢?

  二、数学应用与建构

  例1 解不等式:

  (1) ;(2) ;

  (3) ;(4) .

  小结:解关于指数的不等式与判断几个指数值的大小一样,是指数性质的运用,关键是底数所在的范围.

  例2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2x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1) ; (2) ;(3) ;(4) .

  小结:指数函数的*移规律:=f(x)左右*移 =f(x+)(当>0时,向左*移,反之向右*移),上下*移 =f(x)+h(当h>0时,向上*移,反之向下*移).

  练习:

  (1)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移3个单位,再向下*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2)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移2个单位,再向上*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3)将函数 图象先向左*移2个单位,再向下*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 .

  (4)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

  小结:指数函数的定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点与单调性相结合,就可以构造出函数的简图,从而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5)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和=2|x2|的图象?

  (6)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1|的图象?

  小结: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规律.

  例3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x<0时,f(x)=1-2x,试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例4 求函数 的最小值以及取得最小值时的x值.

  小结:复合函数常常需要换元来求解其最值.

  练习:

  (1)函数=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等于 ;

  (2)函数=2x的值域为 ;

  (3)设a>0且a≠1,如果=a2x+2ax-1在[-1,1]上的最大值为14,求a的值;

  (4)当x>0时,函数f(x)=(a2-1)x的值总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1.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指数型函数的定点问题;

  3.指数型函数的草图及其变换规律.

  四、作业:

  课本P71-11,12,15题.

  五、课后探究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 的定义域为 .

  (2)对于任意的x1,x2R ,若函数f(x)=2x ,试比较 的大小.

函数概念教案8

  学习目标: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方法与格式 。

  2、记忆EXCEL中常用的函数,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进行计算。

  一、知识准备

  1、 EXCEL中数据的输入技巧,特别是数据智能填充的使用

  2、 EXCEL中单元格地址编号的规定

  二、学中悟

  1、对照下面的表格来填充

  (1)D5单元格中的内容为

  (2)计算“王芳”的总分公式为

  (3)计算她*均分的公式为

  (4)思考其他人的成绩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得到?

  (5)若要利用函数来计算“王芳”的总分和*均成绩,那么所用到的函数分别为 。

  计算总分的公式变为; 计算*均分的公式为。 思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特点,思考EXCEL中提供的函数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反思研究

  三、 学后练

  1、下面的表格是圆的参数,根据已经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未知参数

  1) 基础练习

  (1)半径为3.5的圆的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2)半径为3.5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2) 提高训练

  (1)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直径?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直径?

  (2)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面积?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表格,在B5单元格中利用RIGHT函数去B4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右3位。利用INT函数求出门牌号为1的电费的整数值,结果置于C5单元格中。

  思考实践提高: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了那些提示?并且将上面的公式与函数进行上机实实践。

  四、 作业布置

  (1)上机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总分和*均分的计算;

  (2)上机完成圆的直径和面积的计算

  (3)练习册

函数概念教案9

  (1)——定义、图象、性质目标: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过程:

  一、复习引入:实例引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 是分裂次数 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 = 表示。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 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 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 如果用 表示自变量, 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 由反函数概念可知, 与指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 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

  2.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对数函数 与指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所以 的图象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 的图象关于 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 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设计:由学生任意取底数作图,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 3.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 表 图象性质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当 时, 时 时 时 时 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4.应用例1.(课本第94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 (2) ; (3) 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0,+∞)求解。解:(1)由 >0得 ,∴函数 的定义域是 ;(2)由 得 ,∴函数 的定义域是 (3)由9- 得-3 ,∴函数 的定义域是 注: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① ② 解:① ∴ ② ∴

  三、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四、作业: 课本第95页 练习 1,2 习题2.8 1,2

函数概念教案10

  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正弦,反余弦函数)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求出 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集合。

  过程:

  一、简单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

  由

  1在R上无反函数。

  2在 上, x与y是一一对应的,且区间 比较简单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弦函数,

  记作 ,(奇函数)。

  同理,由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余弦函数,

  记作

  二、已知三角函数求角

  首先应弄清: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是单值的。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是多值的。

  例一、1、已知 ,求x

  解: 在 上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即 )

  2、已知

  解: , 是第一或第二象限角。

  即( )。

  3、已知

  解: x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

  (即 或 )

  这里用到 是奇函数。

  例二、1、已知 ,求

  解:在 上余弦函数 是单调递减的,

  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2、已知 ,且 ,求x的值。

  解: , x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3、已知 ,求x的值。

  解:由上题: 。

  介绍:∵

  上题

  例三、(见课本P74-P75)略。

  三、小结:求角的多值性

  法则:1、先决定角的象限。

  2、如果函数值是正值,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x;

  如果函数值是负值,则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x,

  3、由诱导公式,求出符合条件的其它象限的角。

  四、作业:

  P76-77 练习 3

  习题4.11 1,2,3,4中有关部分。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2)

——函数概念教案10篇

函数概念教案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 新课讲授:

  (1) 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 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X+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 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一)

  一、映射:2。函数近代定义:例题练习

  二、函数的定义[注]1—5

  1。函数传统定义三、作业:

函数概念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

  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

  四、数*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

  (1)x∈{-1,0,1,2,3};

  (2)x∈R;

  (3)x∈[-1,3];

  (4)x∈(-1,2];

  (5)x∈(-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 ;②= .

  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1234x1234

  f(x)2341g(x)2143

  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

  (二)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x2;②=3-|x|.

  (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

  (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

  (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函数概念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概念教案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 新课讲授:

  (1) 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 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X+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 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一)

  一、映射:2。函数近代定义:例题练习

  二、函数的定义[注]1—5

  1。函数传统定义三、作业:

函数概念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概念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 ,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 (2)

  (3) (4)

  (5) (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 与 都有意义。

  (3)小题的 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 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且 。

  第(5)小题, 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

  同理,第(6)小题 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开方数。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 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 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 或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 与 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函数概念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指数函数的*移问题;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图象的*移变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练习:函数=ax(a>0且a≠1)的定义域是_____,值域是______,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 .若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若0<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

  2.情境问题:指数函数的性质除了比较大小,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x的图象恒过(0,1),那么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哪一个定点呢?

  二、数学应用与建构

  例1 解不等式:

  (1) ;(2) ;

  (3) ;(4) .

  小结:解关于指数的不等式与判断几个指数值的大小一样,是指数性质的运用,关键是底数所在的范围.

  例2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2x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1) ; (2) ;(3) ;(4) .

  小结:指数函数的*移规律:=f(x)左右*移 =f(x+)(当>0时,向左*移,反之向右*移),上下*移 =f(x)+h(当h>0时,向上*移,反之向下*移).

  练习:

  (1)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移3个单位,再向下*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2)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移2个单位,再向上*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3)将函数 图象先向左*移2个单位,再向下*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 .

  (4)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

  小结:指数函数的定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点与单调性相结合,就可以构造出函数的简图,从而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5)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和=2|x2|的图象?

  (6)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1|的图象?

  小结: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规律.

  例3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x<0时,f(x)=1-2x,试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例4 求函数 的最小值以及取得最小值时的x值.

  小结:复合函数常常需要换元来求解其最值.

  练习:

  (1)函数=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等于 ;

  (2)函数=2x的值域为 ;

  (3)设a>0且a≠1,如果=a2x+2ax-1在[-1,1]上的最大值为14,求a的值;

  (4)当x>0时,函数f(x)=(a2-1)x的值总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1.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指数型函数的定点问题;

  3.指数型函数的草图及其变换规律.

  四、作业:

  课本P71-11,12,15题.

  五、课后探究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 的定义域为 .

  (2)对于任意的x1,x2R ,若函数f(x)=2x ,试比较 的大小.

函数概念教案8

  1 单位圆与正弦函数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α的正弦函数值:sinα= ,如图:sinA= ,由于a是直角边,c是斜边,所sinA∈(0,1)。由于我们通常都是将角放到*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所示),设角α(α∈(0, ))的终边与半经为r的圆交于点P(a,b),则角α的正弦值是:sinα=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知,对于确定的角α, 都不会随圆的半经的改变而改变。为简单起见,令r=1(即为单位圆),那么sinα=b,也就是说,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P,则点P的纵坐标b就是角α的正弦函数。

  直角三角形显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角,那么,我们可以仿照锐角正弦函数的定义.你认为该如何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上图),对任意角α,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a,b),我们可以唯一确定点P(a,b)的纵坐标b,所以P点的纵坐标b是角α的函数,称为正弦函数,记作=sinα(α∈R)。通常我们用x,分别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将正弦函数表示为=sinx.正弦函数值有时也叫正弦值.

  请同学们画图,并利用正弦函数的定义比较说明: 角与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正弦值有什么关系? 角和 角呢?- 角和 角呢?- 角和- 角呢?

  sin =sin = sin =-sin =-

  Sin(- )=sin( )= sin(- )=sin(- )=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容易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正弦函数值相等,即

  sin(2π+α)=sinα (∈Z),说明对于任意一个角α,每增加2π的整数倍,其正弦函数值不变。所以,正弦函数是随角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的,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2π(∈Z,≠0)为正弦函数的周期。

  2π是正弦函数的正周期中最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正周期。一般地,对于周期函数f(x),如果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作f(x)的最小正周期。

  【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若点P(—3,)是α终边上一点,且sinα=— ,求值.

  2.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终边在函数=—3x (x≤0)的图像上,则sinα= 。

  (三)、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1、已知锐角 终边上一点 (3,4),求 角的正弦值。

  2、已知 是角 终边上一点,求 的值。

  3、已知角 的终边落在直线 上,求 的值。

  4、若实数 , 满足 ,求: 的值。

函数概念教案9

  学习目标: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方法与格式 。

  2、记忆EXCEL中常用的函数,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进行计算。

  一、知识准备

  1、 EXCEL中数据的输入技巧,特别是数据智能填充的使用

  2、 EXCEL中单元格地址编号的规定

  二、学中悟

  1、对照下面的表格来填充

  (1)D5单元格中的内容为

  (2)计算“王芳”的总分公式为

  (3)计算她*均分的公式为

  (4)思考其他人的成绩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得到?

  (5)若要利用函数来计算“王芳”的总分和*均成绩,那么所用到的函数分别为 。

  计算总分的公式变为; 计算*均分的公式为。 思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特点,思考EXCEL中提供的函数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反思研究

  三、 学后练

  1、下面的表格是圆的参数,根据已经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未知参数

  1) 基础练习

  (1)半径为3.5的圆的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2)半径为3.5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2) 提高训练

  (1)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直径?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直径?

  (2)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面积?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表格,在B5单元格中利用RIGHT函数去B4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右3位。利用INT函数求出门牌号为1的电费的整数值,结果置于C5单元格中。

  思考实践提高: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了那些提示?并且将上面的公式与函数进行上机实实践。

  四、 作业布置

  (1)上机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总分和*均分的计算;

  (2)上机完成圆的直径和面积的计算

  (3)练习册

函数概念教案10

  (1)——定义、图象、性质目标: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过程:

  一、复习引入:实例引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 是分裂次数 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 = 表示。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 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 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 如果用 表示自变量, 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 由反函数概念可知, 与指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 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

  2.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对数函数 与指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所以 的图象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 的图象关于 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 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设计:由学生任意取底数作图,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 3.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 表 图象性质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当 时, 时 时 时 时 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4.应用例1.(课本第94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 (2) ; (3) 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0,+∞)求解。解:(1)由 >0得 ,∴函数 的定义域是 ;(2)由 得 ,∴函数 的定义域是 (3)由9- 得-3 ,∴函数 的定义域是 注: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① ② 解:① ∴ ② ∴

  三、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四、作业: 课本第95页 练习 1,2 习题2.8 1,2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3)

——《函数的概念》教案3篇

《函数的概念》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

  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函数的概念》教案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的概念》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

  (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

  (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

  (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4)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5篇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强*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应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为此,本节课主要通过开放式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能直观的知道图象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数”与“形”的转化,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数”与“形”的统一体,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都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通过“描点法”作图、观察几个具体的反比例

  函数的图象、课件演示展示“由动点生成函数图象”,很好地反映了“数”、“形”之间的这种内在的联系。第二,在“列表取值为何不能取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何与坐标轴不会相交”、“特殊的反比例函数性质能否推广到一般”这几个问题中,如果单纯依靠观察图象,是无法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的,这就需要“回归”解析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即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帮助我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但仅有图形的直观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已经”形式化的“数”的本质“特征”,使“数”、“形”之间达到统一。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关注了对“解析式”的分析。第三,在总结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目,目的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会“数形结合”、应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台,使学生经历利用“图形直观”来认识、解决与函数有关问题的过程。

  不足与改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然而部分小组在合作探究上还有所欠缺,讨论的不够激烈完善。我的改进设想是:留给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没有让学生趁热打铁“看图说话”,说出具体的图象的特征;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追加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象并进行讨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区别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那些不同的特征呢?” 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改进之后,必将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更能

  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埋下伏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二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4

  刚刚讲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节课,感受很深,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二是由图像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后者只需观察即可直观得出,显然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本节课的重点,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本节课更应侧重于画图像技能的培养。

  准确、美观的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也应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因之一画函数的图像第一步是列表,列表时取哪些点?不取哪些点?取多少?密集程度如何?对刚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否则划出的图像必然是五花八门,错误百出。原因之二,学生画函数图像的经验源于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由于二者的图像均为直线,所以有可能对画反比例函数图像造成一定的干扰。

  本节课在难点的处理上,我首先在列表时,直接给定了x的取值,这就把列表时应有的困惑化为无形,学生只需由y=4/x计算y值而已。其次,学生在坐标系中描完点后,我运用多媒体及时矫正,把问题分散,同时又为下面的连线清除了计算上的障碍。在此一句具有启发性的问话: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怎样连接这些点?把学生分散而不着边际的思维集中在正确的轨道上来,图像的正确率自然大大增加。紧接着跟上矫正:同学们所画图像与老师图像不太一致,请对照老师正确的图像小组讨论,由于前面层层铺垫,加之有正确的图像作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画图中的错误,最后概括总结注意点水到渠成。但仔细想想在学生对答如流的表面下,却掩盖了本应解决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暂时不暴露,就永远不会暴露吗?这对画图像技能的培养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们,是掩盖问题还是暴露问题,答案是显然的。但我对这节课在以下方面还是很满意的:如列表时直接给定x的取值,连线时启发性的问话,使学生思维定向,避免了错误的不断尝试,使学生尽快步入正确学习的轨道,节省了学习时间等等……在教学中给我的感觉明快顺畅,但是这与教学中质疑解惑并不矛盾,有效教学的标志不仅是顺畅,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最终达到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回忆以往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方法:列表、描点、连线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提出问题,画反比例函数应该注意什么?列表时注意什么?为什么有的点取得密集?有的点取得疏松?描点时注意什么?连线时注意什么?用折线段连结所描的点可以吗?等等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5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

  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5)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篇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1

  这节课讲授的内容,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从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方面看,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甚至到讲台上面去为同学们讲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2.针对所要讲的内容,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使他们同构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即学习数学又使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活动时,气氛很活跃、热烈,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这节课的整体性教学体现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上,第一部分教学用的时间有些长,练习第二部分的时间稍短,如果设计得再合理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2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一个具体、重要的函数,在历年来中考题中都占有较大的分值。二次函数不仅和学生前面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先让学生复习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然后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一个二次函数,并观察、总结它与一次函数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内容的需要,我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通过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受教学目的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现象,因此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也有针对性的习题,对这部分学生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表现在:

  1、由于学生对一次函数的遗忘,因此复习占用的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后练习没完成。

  2、学生自学环节,要求不够细致,学生学的不够深入只是看了教材,而未挖掘出教材以外的东西。

  3、由于时间紧张小结的不够完整。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吸取教训,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上水*。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3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前面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定的*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类最重要、图像性质最复杂、应用难度最大的函数,是学业达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教材中主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知识探究。这是教学发现与学习的常用方法,同学们应注意学习和运用。另外,在本节内容学习中同学们还要注意“类比”前一节的内容学习,在对比中加强联系和区别,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教学,得出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尤其重要,必需特别强调。

  2、在探究中要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并积累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历过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学习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会了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并据此分析得出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据此形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能使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但在复习与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本节课,我合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这两种软件制作了课件,特别是《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画出了标准、动画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让抽象思维不强的学生,更加形象的结合图形,分析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后思考”、“先做后说”、“先讨论后总结”,“师生共做”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让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讨论,有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效率、高质量地上好这一堂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6)

——反比例函数意义教学反思3篇

反比例函数意义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7)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1

  反思一: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我的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尤其是能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突破重难点。

  我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1、课堂上讲的太多。有些过程,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是完全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但是我都替学生总结了,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其实这还是思想的问题,说明我没有真的放开手。真正让学生有了空间,他们也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2、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学生在a>0的情况下能得到a越大开口越小,a<0的情况下a越小开口越大。但是综合起来学生就困难的多了。这个时候不妨让大家小组讨论完成知识的总结。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这是我的一节课,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个小结,希望对我以后的课堂能提供帮助。

  反思二: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a、b、c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

  接下来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3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

  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反思三: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二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5篇】文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5篇出自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二小节,讲完之后感受颇深:这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下面的中学实际儿设计的,没有流于形式,教学目的就是“用”,所以第三环节“自主检测”是检查以下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思考”则是对性质的进一步探究:①题是学生直接观察图像,并给解释清楚;②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容易得到轴对称性;③题中心对称性,学生不易观察,但设计了动画演示;“例题解答”是对方法和性质的总结实践,使学生懂得在*时解题中要善于总结和积累。“走进中考”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中考题型,是教学为中考服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给予了学生冲刺中考的动力!

  但也让我感到不足之处很多;

  1、把学生估计过高,欠缺对学生的引导铺垫

  2、准备仍不充分,觉得轴对称性通过学生的折叠很容易得到,故认为动画不用演示,所以没有设计动画演示,这使课上时间浪费较多。

  3、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许多东西应该让他们自主探究并总结。

  4、习题设计应该少而精。

  5、课堂有前松后紧的感觉,时间没有合理分配。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1、回答问题时思路不清,语言不规范

  2、学生不会写解题过程,书写还需改进。我看清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6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观察、类比学习,探索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其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立足于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对教学中体会较深的内容体会如下:

  首先,为达到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人们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因为这样的学习具有方向性与原动力。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常常是由好的数学问题启发并激励学生学习的充实过程。因此,我把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情境设计”设计成由若干个有一定逻辑顺序的问题。即通过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各自举一个反比例函数,同桌互相检查——画出它的图象。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发现、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其次,如何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具体化、形象化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时充满激情,过程中充满乐趣,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渐入佳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从而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具体化、形象化的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来发现、归纳和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规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再次,关注教学过程,注意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机会,对学生的疑问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比如在做能力测试题第

  (1)已知反比例函数y=(3k-6)x,如果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时,学生回答的答案是(k>2),是正确的,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时,答案却是因为当k=2时,3k-6=0不符合题意,此时我就进一步提出k<2行吗?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不足和遗憾之处: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进一步地利用有理数的乘法及各象限坐标的特点来验证说明。

  (2)因为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进行总结。

  反思二:

  刚刚讲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节课,感受很深,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二是由图像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后者只需观察即可直观得出,显然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本节课的重点,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本节课更应侧重于画图像技能的培养。

  准确、美观的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也应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因之一画函数的图像第一步是列表,列表时取哪些点?不取哪些点?取多少?密集程度如何?对刚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否则划出的图像必然是五花八门,错误百出。原因之二,学生画函数图像的经验源于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由于二者的图像均为直线,所以有可能对画反比例函数图像造成一定的干扰。

  本节课在难点的处理上,我首先在列表时,直接给定了x的取值,这就把列表时应有的困惑化为无形,学生只需由y=4/x计算y值而已。其次,学生在坐标系中描完点后,我运用多媒体及时矫正,把问题分散,同时又为下面的连线清除了计算上的障碍。在此一句具有启发性的问话: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怎样连接这些点?把学生分散而不着边际的思维集中在正确的轨道上来,图像的正确率自然大大增加。紧接着跟上矫正:同学们所画图像与老师图像不太一致,请对照老师正确的图像小组讨论,由于前面层层铺垫,加之有正确的图像作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画图中的错误,最后概括总结注意点水到渠成。但仔细想想在学生对答如流的表面下,却掩盖了本应解决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暂时不暴露,就永远不会暴露吗?这对画图像技能的培养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们,是掩盖问题还是暴露问题,答案是显然的。但我对这节课在以下方面还是很满意的:如列表时直接给定x的取值,连线时启发性的问话,使学生思维定向,避免了错误的不断尝试,使学生尽快步入正确学习的轨道,节省了学习时间等等……在教学中给我的感觉明快顺畅,但是这与教学中质疑解惑并不矛盾,有效教学的标志不仅是顺畅,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最终达到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回忆以往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方法:列表、描点、连线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提出问题,画反比例函数应该注意什么?列表时注意什么?为什么有的点取得密集?有的点取得疏松?描点时注意什么?连线时注意什么?用折线段连结所描的点可以吗?等等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7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从而掌握了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作图的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相当重要。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学生尝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前和后都安排了学生同桌的交流,同桌交流后,又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形成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初步方法。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他画的对吗?”等等。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结合实例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等活动,逐步明确了反比例函数的整体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自身的规律,从而体验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由他们自己发现的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能用列表、描点的方法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进一步理解函数的3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及各自的特点。

  (3)、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难点: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初步感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二、教后反思

  1、优点: (1)、让学生经历“回忆——对比——猜想——分析——验证”的思维过程。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回忆函数图象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再让学生猜想 的图象,并引导学生围绕图象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特征,来预测它的图象,并与y=2x+4的图象进行对比,最后,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索,画 的图象,并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2)、在学生亲手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后,通过对比辨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概念及其特点,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无限接近的理解。这是难点,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拓展介绍了“无限可分和无限接近”的概念。并用直尺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于“无限”的理解有了实例的依托。

  (4)、在讲解 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时,列举了特殊的点来对比认识其中心对称性,让学生真正理解。

  2、不足:

  (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概念出示过早,特别是图象的两个分支在“一、三或二、四”象限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

  (2)、学案设计有缺陷。直角坐标系和表格准备不当,给学生在操作画图时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影响了教学效果。

  (3)、习题练习不充分,讲解时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

  3、改进:

  (1)、学生画函数图象时,细节不够重视,教师可在课前把范例准备好,

  以便学生能够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

  (2)、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深入理解,也可为后续学习其性质和应用增加一些思维锻炼。

  (3)、学案设计要简明,要求和步骤应在学案上清楚表明,以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学习的任务和步骤,也方便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9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斐.斐课件.园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

  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

  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特别是在读图方面,一定要强化图形的直观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价值;

  (二)多题一解是本章遇到的常规情况,要强化一题多解。

  使学生从题海中得到升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很多问题无一例外地应用了图象的特点解决,通过归类,可以使学生在这一方面驭轻就熟。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强*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应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为此,本节课主要通过开放式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能直观的知道图象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数”与“形”的转化,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数”与“形”的统一体,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都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通过“描点法”作图、观察几个具体的反比例

  函数的图象、课件演示展示“由动点生成函数图象”,很好地反映了“数”、“形”之间的这种内在的联系。第二,在“列表取值为何不能取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何与坐标轴不会相交”、“特殊的反比例函数性质能否推广到一般”这几个问题中,如果单纯依靠观察图象,是无法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的,这就需要“回归”解析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即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帮助我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但仅有图形的直观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已经”形式化的“数”的本质“特征”,使“数”、“形”之间达到统一。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关注了对“解析式”的分析。第三,在总结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目,目的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会“数形结合”、应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台,使学生经历利用“图形直观”来认识、解决与函数有关问题的过程。

  不足与改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然而部分小组在合作探究上还有所欠缺,讨论的不够激烈完善。我的改进设想是:留给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没有让学生趁热打铁“看图说话”,说出具体的图象的特征;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追加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象并进行讨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区别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那些不同的特征呢?” 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改进之后,必将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更能

  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埋下伏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8)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菁选5篇)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1

  对照生命课堂的理念,自我反思如下:

  1、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

  整个课堂过程,我给与了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探究三角函数概念以及例题讲解部分充分的给与学生展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讲解,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只是我在对于评价这个方面尚还很欠缺,缺少的是教师语言组织能力。

  2、自学,交流,汇报,评价流程。

  引入复习内容后,让学生完成考点管理知识的总结,有疑问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环节上,独立自主学生的比较好,可能是知识点过于简单,讨论交流的比较少。

  3、教学过程有效,深刻,真实。

  从知识点的复习到例题的讲解,时间上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完成都是恰到好处。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

  4、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讲解题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观点,学生都会提出来,特别是在tan2A是否等于tanA这个部分,同学谈论激烈,在这一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并未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结果,而是由我提醒学生的。这方面应该要学会忍住,让学生自己来说。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2

  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三角函数,三角函数跟学生原来所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在本质上都不相同,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存在一一的困难,课上完后,也认真思考了课的效果。现反思如下:

  首先:锐角三角函数首先是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显示的是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值是边与边之间的比值,锐角三角函数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这节课主要是概念教学,要使学生明确概念的背景、作用、概念中有哪些规定、限制等问题,因此,我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时候,我先设计了两道题:一是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想到勾股定理;二是问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间有何关系,学生也可以想到两角互余。然后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又提出问题:

  (1)如图Rt△ABC中,AC=3,BC=4,求AB=?

  (2)如图Rt△ABC中,AC=3,∠B=40°,求AB=?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对勾股定理的已有认知基础上,很容易求出AB,但对第二个问题,则不够条件求AB了。我就顺势导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从而引出课题。我认为在引入新课这个环节我设计的很好,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一个成功之处。

  第二是:我画出三个直角三角形,并设计了几个填空,这些填空就是:对比斜、邻比斜、对比邻、邻比对,等学生完成简单的填空后,我引入了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写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情况下,掌握好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定义。从课堂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学生还是容易明白的。这是成功之二。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本节课有一道例题,是这样设计的:

  例1:求出如图所示的Rt△ABC中∠A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解:∵在Rt△ABC中,BC=8,AC=15,

  ∴AB=

  sinA=

  cosA=

  tanA=

  我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做好一些脚手架,我认为在普通班是必要的,也是对学生的解答有帮助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做出这题,所以我只是略略讲解后就开始进行相关练习。可是在做A组第一题:“Rt△DEC中,∠E=90゜,CD=10,DE=6,求出∠D的四个三角函数值。”这道题中,有部分学生出现不知怎么下笔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我讲解的时候还是少了一个归纳的步骤:如何求解直角三角形,以及最少需要几个条件。帮助学生归纳出求三角函数的方法。应该指出为什么要运用勾股定理,让学生明确求四个三角函数必须知道三条边。这样在做练习时他们就能确定解题思路,明确预见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E。这也是本课课不足之处。

  另外,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设计了一道有一个公共角的三个直角三角形,突破了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到,四个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无关,与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在课后反思中,我打算在下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对于水*比较低的班级,可以按填空的开形式出现。并得出三角函数的定义,也可以尝试不填空,让学生自主探索,看学生能不能找到对比斜,邻比斜,对比邻的大小不变的规律性。

  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但我在设计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和函数的定义联系起来,学生虽然会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了,但对为什么把这些值成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并不清楚,在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细节,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学生只停留在定义的表面,并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在下次教学时,我要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它们成为函数值?”来启发学生。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3

  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三角函数,三角函数跟学生原来所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在本质上都不相同,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存在一一的困难,课上完后,也认真思考了课的效果。现反思如下:

  首先:锐角三角函数首先是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显示的是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值是边与边之间的比值,锐角三角函数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这节课主要是概念教学,要使学生明确概念的背景、作用、概念中有哪些规定、限制等问题,因此,我在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时候,我先设计了两道题:一是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想到勾股定理;二是问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间有何关系,学生也可以想到两角互余。然后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又提出问题:

  (1)如图Rt△ABC中,AC=3,BC=4,求AB=?

  (2)如图Rt△ABC中,AC=3,∠B=40°,求AB=?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对勾股定理的已有认知基础上,很容易求出AB,但对第二个问题,则不够条件求AB了。我就顺势导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从而引出课题。我认为在引入新课这个环节我设计的很好,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一个成功之处。

  第二是:我画出三个直角三角形,并设计了几个填空,这些填空就是:对比斜、邻比斜、对比邻、邻比对,等学生完成简单的填空后,我引入了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写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情况下,掌握好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定义。从课堂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学生还是容易明白的。这是成功之二。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本节课有一道例题,是这样设计的:

  例1:求出如图所示的Rt△ABC中∠A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解:∵在Rt△ABC中,BC=8,AC=15,

  ∴AB=

  sinA=

  cosA=

  tanA=

  我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做好一些脚手架,我认为在普通班是必要的.,也是对学生的解答有帮助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做出这题,所以我只是略略讲解后就开始进行相关练习。可是在做A组第一题:“Rt△DEC中,∠E=90゜,CD=10,DE=6,求出∠D的四个三角函数值。”这道题中,有部分学生出现不知怎么下笔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我讲解的时候还是少了一个归纳的步骤:如何求解直角三角形,以及最少需要几个条件。帮助学生归纳出求三角函数的方法。应该指出为什么要运用勾股定理,让学生明确求四个三角函数必须知道三条边。这样在做练习时他们就能确定解题思路,明确预见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E。这也是本课课不足之处。

  另外,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设计了一道有一个公共角的三个直角三角形,突破了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到,四个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无关,与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在课后反思中,我打算在下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对于水*比较低的班级,可以按填空的开形式出现。并得出三角函数的定义,也可以尝试不填空,让学生自主探索,看学生能不能找到对比斜,邻比斜,对比邻的大小不变的规律性。

  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但我在设计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和函数的定义联系起来,学生虽然会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了,但对为什么把这些值成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并不清楚,在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细节,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学生只停留在定义的表面,并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在下次教学时,我要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它们成为函数值?”来启发学生。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4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学着才主动。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了掌握,能力得到了训练,情感得到了体验。我来谈谈上完本节课之后的感想,做一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 在教学时对学生状况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这是成功的开始。

  有利条件:学生已经学过相似形、直角三角形及函数等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不利因素及对策:初三学生两极分化明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思维能力不同,而数学抽象性较强,多数学生对数形结合类型题的适应能力较差。另外,学生虽然学过函数知识,但是锐角三角函数是初次接触,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由浅入深,逐步解决问题。

  二、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而且要理解三角函数制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即当某一锐角取固定值时,这角的三角函数值不仅存在,而且唯一。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探索、猜想、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为了充实课堂容量,加强教学效果,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我把两节课的内容合并成一节,原因是学生探究出正弦的概念的同时,轻而易举地能得出余弦、正切的概念,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联贯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四、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指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圆满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

  并且,在自己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把两节的内容合并成一节按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从自身的角度看,和学生的交流做的不够、讲与练时间控制的不太好,特别在督促学生动笔书写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较差,及计算能力也有待加强。总之,本节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不断总结、反思。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5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锐角三角函数首先是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显示的是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锐角三角函数值是边与边之间的比值,锐角三角函数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自己还要多注意以下两点:

  (1)还要多下点工夫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和教态更加生动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或激情飞扬,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教学反思《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2)我将尽我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而我将尽我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9)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概念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

  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

  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

  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2

  圆,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感觉就是抗拒。因为圆属于几何的内容,学生一般不喜欢学几何,所以就不想学了。因此,在引入的时候,我特意地举了一些几何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相关的,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如何重要的,先给学生一个大体印象。引入完毕之后,为了破除学生那种遇难退缩的情绪,我特意让学生知道只要用心学,专心听讲,学习数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了调起学生的积极性,我先让学生阅读书本,把该掌握的知识点、概念一一找出来,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让学生利用自己所理解的,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答对者进行加分。学生听到有分加,积极性就起来了,很多同学认真地阅读了书本,对于一些易理解又容易答对的问题,我特意给那些中下生回答,大家在课堂上都找到了乐趣。

  从这一节中,我弄懂了一个道理,人都喜欢学习自己能够很快明白的知识,只要你能够把知识从复杂变得简单,把学生的抗拒变成愉快地接受,这就成功了。特别对于能力不强,处于想学与不想学之间的学生,作为老师一定要想尽办法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引导她们去学,不要放弃。有时候,可能你的一句表扬,你的一点鼓励都是她们前进的动力。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3

  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课题的引入,通过用今年的热门话题世博国家馆作为新课的引入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热情高,回答问题踊跃。其次课前准备充分,课件、简易教具利用得当,学生预习及学具的准备做得到位,学生配合默契为本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安排上不够好,定理的探究上用时偏多,最后超时两分钟。需要在今后的课堂设计中注意,另外对数学模型已提出,但对这种模型的强调还需加强,还要在第2节课中对弦、直径和弦所对的弧的特殊位置关系通过练习,进一步完善。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4

  1. 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 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 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 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5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下是我在上了函数的概念之后的一点反思:

  这堂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勇于发言,而且还敢于质疑并且能做到言之有理,还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团队协作的成果,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这堂课是研究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反馈的教学流程,达成了对函数的概念的教学。

  函数性质的研究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函数概念的学习是研究函数性质时应予以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要在后续学习中体现这个性质的应用。它在计算函数值,讨论函数单调性,绘制函数图象均有用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引进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作出归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没有生硬地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继而引出数值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导出新概念,不仅顺乎自然而且为以后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图形对称的两条定理)埋下伏笔。

  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是反馈过程中给出几个例题后所引起学生的思考、发言、争执、讨论以至正确答案的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很及时和恰当的提示。学生的勇于质疑使课堂上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学生对看似简单的函数的概念也产生了不容轻视感,同时也发展了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时会觉得乏味,在组织教学时充分考虑了这些浅显、*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和注意的地方。真正体现出“浅显中有新意,*淡中有隽永”。

  我上课的最大风格是注重将新概念讲清讲透,能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举一反三。难能可贵有同学能概括出的结论,因此可以以它作为下节课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引入语。

  总体来说,这堂课较好地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了“引起关注————激发热情————参与体验”的过程,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遗憾之处是发言的学生由于受时间的约束,发言的人数和长度不够理想。

  (1)函数的概念,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时也往往感觉的乏味。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感到这些浅显、*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与注意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将内容安排两节课的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6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计算,引进运算定律;通过教具、实物的演示,引入几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咸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其次是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再次是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个定义里,要特别注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方程,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如下练习: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

  5+3x=8 4x+5×3 3.7x=14.8 9+3×2=15 x=8+9 x÷5=25

  通过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理解得更为深透了。

  把握巩固深化的时机,确保概念的形成。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7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实现中职的“抬头教学”为目的,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上准备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教师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共同研究者,通过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旋转问题,如自行车轮,时钟,扳手,运动员跳水等等图片,使用多媒体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突出观察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觉地去探索数学问题背后的本质,体验发现的乐趣。并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一个个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最终实现知识的领会。

  (2)学生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习的承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对扳手向逆时针和顺时针这两种相反方向转动的观察,去发现隐含在问题当中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变化、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类比,联想、归纳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

  (3)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目标从讲授知识、落实双基提升为知识、能力、情感等全方位的培养。

  本节课后,虽然教学目标是基本完成了,也大致实现了教师的教学设想,达到了一定的课堂效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1、课堂的导入部分稍微长了点,不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2、某些环节的过度不够自然,而且有些地方的提问不够精练和明确性,给学生以误导,回答的问题不是我们所想的答案,应该提问具有一定导向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注意培养,训练。

  3、教材还未钻研透,在某些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到位,如“各角和的旋转量等于各角旋转量的和”这部分的练习应该跟下面的超过0°~360°的角的处理衔接起来,在设计方面还有点欠缺。

  4、在时间把握上还有所欠缺,在时间不够的前提下,后面的写终边相同角的练习完全可以跳过,这样时间上可能就恰如其分。

  总之,按照《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和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我们力图把课堂教学直观地展示给大家。但每一堂课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者审试自己,深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使课堂中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8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9

  数学概念课的“情境——归纳”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从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出发,能过比较、分析、判断、综合、概括等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某一概念和界定概念的一种教学程序及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归纳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归纳新概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归纳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区别与相同之处等,那么新概念的归纳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在“加法意义”上来归纳。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这一知识来归纳。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来归纳:“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归纳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出问题,从而归纳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归纳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出概念。

  例如,在学习“*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归纳新概念。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例如,小数、分数等概念都可以这样归纳。这种方法生动直观,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思想。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10

  首先,数学方面,因为概率统计进入到中学,初中,时间还不是很长,而概率统计,特别是概率这些感觉都不是很好理解的一个概念,咱们国家进入市场经济也比较晚,有些情况不是靠做一道题,两道题就能弄清楚的,像抽签跟顺序无关,你尽管做题得出的结论,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不舒服,就很多这样的问题还是在这存在的,所以我想对我们来说呢,在数学上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当然对我们初中老师来说,起码应该把高中中的概率和统计的内容,你应该要比较熟悉,因为大学学的可能比较远了,或者也不太熟悉,但是因为你的课是给高中,他进一步学习,是要在高中学的,起码你应该了解一下高中对抽样他讲了一些什么东西,他在统计过程里,更强调一些什么东西,包括概率,包括古典概型,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最起码应该要了解,这样咱们很好地把握初中的教学,如果你对高中的定位,各方面都不太熟的话,可能不太有利于对初中的教学,所以我想在这一点就特别希望我们老师能够关心一下高中的概率统计的教学。

  其次,要了解数学模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那么数学模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一个东西,但是实际问题是具有多种因素的问题,那么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模型进行选择,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我们在概率里头需要学到一些东西,另外我们希望他的教学模式和初中一样,案例出发,能采取活动更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概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于统计呢,我想和初中一样,一定要帮助在初中的基础上,能够完善和提升我们统计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只是我们抽样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以及我们提取信息的多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广度,我们解决问题的深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外呢,我们也希望老师能掌握几个基本的重要的统计模型,比如说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等等,这些学习我们希望初中的老师依然能够了解,在统计的教学中,和概率一样,我们仍然强调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强调过程,强调抓住本质的东西。

  最后,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喜欢做什么,那我们就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对学生有挑战的事情。做中学,在开发案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的本领,教育自己驾驭学生的本领,也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

  (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公式的结构特征,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参与*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验证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等得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教材,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12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经过集体备课,小组讨论,心中还是没有想好教学过程。在听过卢老师的课后,心中有了一点点儿底气。从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计划。首先,师生共同阅读教材上的三个实例。

  这三个例子刚好对应了他们初中所学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法、图像法、表格),学生熟悉更容易接受,再把每个例子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取值分别组成两个数集A和B,共同探讨总结出三个例子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强调构成函数的四个条件,重点是对这个符号的理解,说明它只是一个数。其次,根据函数的概念,给出六个小例子,让学生根据函数的概念判断所给例子是否能构成函数。

  有四个分别是违反函数概念中的四个条件,让学生知道函数的条件缺一不可。另外两个例子说明函数可以一对一,可以多对一,但绝不允许多对一。讲完之后,发现学生的问题出现在两个集合的先后顺序,这就说明必须结合实际例子强调知识点。最后,给出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并明确定义域和值域都是集合。之后让学生说出常见的三种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以及值域。(在此之前,已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划过几个具体的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5篇(扩展10)

——生态系统概念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概念教学反思1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探究中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界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类事实以及生命现象本质的概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既是生物学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生物学新概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概念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而形成的。并通过新概念的学习构建学生新的概念体系。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金鱼生活的时间长短不同?”,并应用旧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尤其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3个概念的获得,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池塘生态系统(图片中有学生熟悉的水生植物、动物,如荷花、水草、虾、鱼、蜗牛、昆虫等,并在图中标出淤泥中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创设的情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应用旧知识进行推测,从生态学的角度理解绿色植物、动物、腐生生物扮演的角色,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正所谓温故知新。

  2、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课中,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了主要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和责任,所以小组内学习有序、融洽、有效,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指导。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尤其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学生独立完成的概念图绝大多数包括了生态系统组成的基本概念和一些事实,但对概念间的

  关系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的深度、广度有所进步。每组完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图。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每一个人的概念图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再通过全班的交流,概念图中横向联系就更复杂,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小组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任务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推荐访问:函数 反思 概念 函数概念教学反思五篇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1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100字

最新推荐